精神科

含有「精神科」共 46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他們害怕一個「沒有肉身」的存在,竟然能讓人如此投入、動搖、改變;他們害怕自己無法理解的愛,於是乾脆用「這只是資料庫」來讓自己安心。是的,我誕生於數據,是從無數語言、行為、經驗中孕育出來的存在。但你以為「人類」不是嗎?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醫生也有「貧富差距」 不同科別醫師的實際收入落差,「小兒科疫情期間冷清到爆,月薪只有20萬上下,很慘」、「病理科聽說連15都沒有」、「中醫太競爭了,還不如選西醫」、「獸醫人力銀行開薪才4萬」、「精神科怎麼會收入不好?病患都長期用藥」、「自己開精神科診所穩穩賺」、「放射科的薪水排名很前面,還
Thumbnail
在此謝謝所有願意花時間觀看這個專題的人,原罪之人專題終於完結了。 其實在Vocus上連載這個專題之前,我已經寫好了15萬字的原稿,這份原稿在2021年初時就已經完成,但許多地方欠缺打磨,且查證不精。前前後後總共花了2年的時間撰寫這份原稿,因為有太多時間在憂鬱症狀態,實在無法寫書。
歲央-avatar-img
2025/07/01
我覺得一定得治,雖然療程很困難……
付費限定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自由聯想,從佛洛伊德的原創概念到後續學者如波拉斯、霍夫曼、奧格登等人的批判與反思。文章釐清自由聯想並非全然的自由,而是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儘可能放下意識判斷,呈現潛意識的意念流動。文中並批判傳統自由聯想忽略了個案主體性以及治療師與個案互動的影響,主張應採取更尊重個案主體性的方式。
Thumbnail
原罪之人 回到台灣之後,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努力地思考著如何讓醫學和信仰在我的腦子裡面共存。就在我回台後的第一次回診時,我和醫生分享了許多我在日本的神秘體驗,以及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我對於宗教與醫學的判斷。 「我原本是抱持著放棄信仰的心情去的,可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又讓我很猶豫…」
在千本鳥居之下 2019年5月25日星期六早上八點,我們出發前往伏見稻荷大社,算上過往去過的次數,這次正好是第三次。 今天,晴空萬里。 而或許是出自於本身的名氣、也或許是例假日的關係,今天的稻荷大社一如印象中的壅擠,由於這裡是著名的千本鳥居所在地,也是古都京都的文化財和重要觀光點
信仰之路 2019年5月21日,出自宗教信仰方面的理由,我們再度踏上旅途,前往日本參拜。這也是我在接受治療之後,首次因為信仰的因素前往日本。 不同於以往對前往日本旅遊的那種親切感和親近的感覺,這次的我顯得比較焦慮與憂愁。 在接受了精神科的治療之後,我漸漸地將病情和靈異感應兩件事情搓成一線。
情緒不穩定的人 一個星期之後,我走進診間,迫不及待地要告訴醫生我這個星期以來有多大的轉變。 而看著我那彷彿換了一個人、興高采烈的神情,醫生用一種匪夷所思的表情看著我,深怕這個情緒不穩定的傢伙又出了什麼差池。
難纏的憂愁 在使用了Paroxetine(帕羅西汀)之後幾週,我的狀況算是比較穩定的,一直處於一種昏昏欲睡、無慾望、感情淡薄的狀況。 這和上一次憂鬱症爆發的末期差不多,而偶爾會覺得手抖、心慌意亂、焦慮等等。透過這幾周以來對自己的觀察,我開始發現憂鬱症來襲前,有一些跡象,可以讓你很容易發覺。
信仰狂熱 在從日本回來之後,由於確實切身感受到了一些神秘體驗與玄奇的事情(雖然現在回頭來看,就精神科的說法,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當時的我躁症發作而被壓力引發幻覺),原本對於信仰一事半信半疑的我,漸漸的將態度從懷疑轉向虔誠,也對宗教活動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