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含有「蘇軾」共 1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小暑,吃苦瓜、啃西瓜、吹晚風。唱一曲採蓮謠,聞滿塘荷花香,做個無事小神仙!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1 天前
原來這就是暑!
Sappho 一丘一壑也風流-avatar-img
發文者
19 小時前
宇牛 是啊,要不是因為寫文章,我也不知道。邊寫邊學,只是,年紀大了,記憶力大不如前,學學忘忘的。你還年輕,努力愛春華,多學習吧!
賦體是介於詩、文之間的文體,有自己的流變(約2000年的時間)。從先秦~明清兩代,因應時代潮流、社會風氣、作者本人,讓賦體有許多風格面貌。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文學#韻文#學習
徐風輕拂-avatar-img
7 天前
推用心整理
青簷-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徐風輕拂 謝謝徐風肯定🌸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張鵬翮。  這是張鵬翮撰蘇姓宗祠用聯。  上聯典指「三蘇」既是散文家,又長於詩詞。父子三詞客指蘇軾一家眉山三蘇祠,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蘇軾為兄)。下聯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軾。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千古文章四大家」。
Thumbnail
人無法打破時間的限制。但可以在時間之中,透過改變觀看的態度,從「佔有」轉變為「欣賞」,賦予自己所經歷的每一個「當下」充實的意義與感受。
Thumbnail
5/5赤壁賦
豪放派詞有什麼特色呢?蘇東坡在詞學史上的貢獻為何?辛棄疾如何發揚豪放派?李清照詞的特點又有哪些?這回,我們將進一步討論詞在宋代的發展與變化!
Thumbnail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格友築夢人 提到的另一篇經典作品《赤壁賦》。 由蘇軾親筆書寫的《前赤壁賦》於1949年後運往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2006年後,該件因在文建會啟動古物分級審議前展出,並自啟動後不曾展出而延緩指
Thumbnail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5/05/23
若細讀蘇軾的真跡,「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很多人都背錯了,不是︰「滄海之一粟」唷!
彼得-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4
薇亦柔止 嗯,認同+1!
遇見小滿,暖風十里,蜻蜓立荷。麥花香,枇杷熟,涼拌苦苣菜,等梅子黃時雨。 立夏已去,小滿未滿,萬物競相生長。飄飄灑灑一場雨過後,路邊小草拔高了個兒,枝頭綠意愈深濃。俄而,清風徐來,陽光破雲層而出,柔柔燦燦。碧綠的樹蔭,青幽的草地,更勝群芳競艷季節。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5/21
我愛苦瓜!
Sappho 一丘一壑也風流-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1
宇牛 我也喜歡吃苦瓜,但,已多年未食。王一博在《探索新境》與程耳的訪談中,被問及「記憶最深刻的苦」時答:「苦瓜」,吾聞之頗為感動!因為,一個十三歲就離家到韓國當練習生的年青人,這一路走來不知吃了多少苦。但,一博是非常少數從不訴苦、不賣慘的明星。在他剛走紅就遭八天八夜黑,差點被逼退圈時,也僅淡淡地說了句:「如果娛樂圈不要我了,我就去跑摩托車。」 喜歡吃苦瓜的人都知道,苦瓜嚼到最後,會有淡淡的回甘。那滋味,其實很像一博在高山反應後,休息了一天,隔天又繼續挑戰5千米高峰。他說:痛苦愈多,到達頂峰後,開心就愈大。 一博在當練習生時就體認,再怎麼苦怎麼痛,都只能自己承受消化。「人生總會有遺憾,但過去就過去了,提它幹嘛?」非常聰慧、福慧雙修的年青人。 如果在我年少時就有一博這樣的偶像,我會過得不一樣,應該會是個不一樣的我!
本文探討蘇軾與馬正卿的深厚友誼,如何影響蘇軾在烏臺詩案後的人生轉變。文章敘述蘇軾遭逢烏臺詩案後的困境,以及馬正卿在其身邊不離不棄的友誼,並以豐富的史料佐證,例如蘇軾與蘇轍的詩作、蘇軾的詞作、以及其他相關史料,詳細刻畫了這段珍貴的友誼。最後,文章更點出此段友誼的啟示:人生的困境中,友誼的價值與真諦。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蘇軾#蘇東坡#赤壁賦
台大歐麗娟老師這套書「天光雲彩共徘徊(上下冊)」。我看了二三年了,至今仍未看完畢。倒不是因為上下冊共829頁那麼厚文字很多之故,而是內容之紮實,歐麗娟老師註解之用心,花了非常多之篇幅解釋詩詞之美,並且旁徵博引非常精彩,讓我這個中國文學門外漢得花很多心思去咀嚼這些古文子句句的涵意以及其引申的論述。
Thumbnail
真的!古典詩詞很棒!那是現代人的棲身之地,讓我們在疾走的世界裡,得以慢讀,慢想,慢慢做一個有人味的人。😊
曹滴掉~ 寬廣vs渺小-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8
夏青青說文解字 知我者,青青也。我書架中好多類似古詩詞的書,三不五時興緻來時,就拿來讀一讀。或者,心情鬱悶時,也拿來平復波動的心。
蘇軾《赤壁賦》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闡述宇宙永恆與生命哲理,以流水明月喻個體變遷與宇宙恆常。本文從文本解析、哲學意蘊、思想淵源及文化影響四方面深入探討此句的內涵,包含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對現代生態哲學的啟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