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含有「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專門研究這項問題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喬恩.尤雷迪(Jon Jureidini)指出,之所以這些孩子沒辦法保持專心,並不是他們的大腦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當一個人處於危險的環境時,「只專注於一件事」對生存而言並不是個明智的策略,他們的所處狀況要求大腦把注意力均勻分散,隨時警戒可能發生的危險。
Thumbnail
  譬如說,你可以在每次用完社群網站之後把帳號登出,並且不要讓它自動記住密碼。這麼一來,你下一次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時,或許就會因為懶得打密碼而把它馬上放回桌上。如果你想做得更絕一點,就是刪掉app,真的想要在手機上使用就用瀏覽器開,它值得這麼麻煩!
Thumbnail
每天滑個幾分鐘、回個幾個訊息 晚上睡前一看,螢幕時間直接破表,真的好有罪惡感啊😩 把障礙加回來這概念太妙了!像是每次用完社群就登出、不要自動記住密碼 這招感覺超有效但又超反人性🤣,但也真的能逼自己想 現在真的需要打開嗎? 真的是當代人必修的時間管理生存指南!
  而且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要做的是「設計你的日常」,這意味著,你將能每天都做一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相信,這才是人的自由生活本來應該要有的樣子。
Thumbnail
Joker-avatar-img
2025/05/08
我也是想買這本書來看!!! 我是從 Juff su 那邊訪談聽到才想看的 !!!!!
前圖紙-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08
Joker 我也是在Juff Su上其他YouTuber的訪談節目裡聽到這本書的,我喜歡他在訪談裡提到的「每日highlight」技巧,讓我對書裡會有什麼其他內容也感到好奇!
  當然,他們並不是真正「理解」你。他們不是透過「正常的相處」來和你自然地變熟,不是透過深入談話,知道你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它們像是一些性格扭曲的跟蹤狂,一直躲在你身邊,蒐集你身上掉落的毛屑,將之拼湊成你的「替身」,讓這個替身暗地裡替你做選擇。
相比起來,讓孩子更自由地結交年齡接近的鄰居小孩,讓他們擁有相對穩固且真實的社交圈,風險遠小於將他們關在家裡,讓他們把社交需求投放在素未謀面且可能心懷不軌的網友身上。而且,在家庭裡愈不自由的小孩,往往愈可能隱藏自己的部分生活,不透露給家長知道。畢竟知道了就會被阻止,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那還不如不要說。
Thumbnail
  布魯斯認為,我們對待這些可能的汙染物,應該要像對待藥物一樣嚴格,在它們普遍流通之前,應該經過充分而嚴格的安全測驗。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市場、以及你我的身體。其次,在確認一種汙染物有害之後,公民社會必須立即團結起來,要求政府明文禁止,將傷害控制到最低。
Thumbnail
  事實上,從技術上來說,拿掉或減少那些會讓我們分心的功能並不困難。譬如說,臉書和Gmail可以改變通知模式,讓我們一天只會收到一次統一的通知,告訴我們今天誰傳了訊息給我們。以當前的技術來說,甚至可以結合AI,幫我們彙總這些消息。
Thumbnail
  就像崔斯坦在參議院作證時說的:「你可以嘗試自我控制,但螢幕另一邊有1000名工程師與你作對。」這些工程師很多都讀過尼爾的書,或者聽過他受邀到科技公司發表的演說。如今尼爾卻說:你應該對你的人生負責,按下按鈕、關掉app。這顯然是強人所難與不負責任的。
Thumbnail
  既然知道了人類有這項「弱點」,社群網站的演算法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演算法意識到,當用戶看到令他們感到平靜、愉悅的貼文時,他們比較有辦法看完就關掉設備;而會引發憤怒、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的貼文,則更容易讓人們留在網站上。
Thumbnail
鋼哥-avatar-img
2025/03/25
這一本超讚!那時候原文剛出來就覺得可能會翻成中文,海利過去的書都是走遍世界各地,真的有記者的風範
  聊天型AI也存在著相同的邏輯。而且,AI的用戶往往會更主動地嘗試讓AI理解自己。我們巴不得AI對我們的想法瞭如指掌,這樣它才可以快速且充分地為我們服務。然而,我們根本無法避免這些數據被人拿去「破解我們」。就算山姆.奧特曼的團隊不會這麼做,馬斯克或祖克伯的團隊會、威權國家的政府部門也一定會這麼做。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