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情緒需要翻譯-avatar-img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8 位追蹤者
看見沒人注意到的情緒,寫下你也曾有過的感受
avatar-img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10會員
18內容數
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你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我們曾在彼此的創傷裡迷路,也因不懂怎麼接住對方而分開過。這封重新寫給他的訊息,記錄我們如何在一次次痛苦與回顧中,學會靠近、修補、並一起長出新的勇氣。
冷漠的服務態度讓心裡一陣難受,但真正改變心情的,是有人安靜地站在身邊,陪著走完情緒。當不被看見的感受,終於被接住,關係也因此開始變得柔軟。
光森-avatar-img
2 天前
看到最後情緒被接住的那瞬間,我的嘴角也不自覺跟著慢慢揚起,好溫暖。 尤其這句「我不需要世界都溫柔,只要有人在我難受的時候,陪我就好。」 像是輕輕把我的心擁進懷裡,讓我忽然就相信,有些陪伴真的可以很簡單,卻很足夠。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光森 哇你留言好溫暖🥹 看到你說嘴角也跟著揚起來,真的好感動~ 只要有人在我難受的時候,陪我就好 真的是我寫這篇的核心 不是要世界都懂,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在身邊陪一下,就夠了❤️
明明只是想被安慰,卻在一句『不要理他啦』中崩潰。我們從麥當勞得來速的一場爭吵,練習如何接住彼此的情緒,看見對方的心,學會不再重演舊的傷害,而是一起走向理解與修復。
那天,我們為了鍋子爆發衝突。我以為他不尊重我,他以為怎麼做都會惹我生氣。其實,我們都只是想被看見、被理解。當防衛升起,我們能否學會在情緒中接住彼此?
步媽-avatar-img
2025/07/03
好像我跟另一半的日常喔!我也曾為了老公用湯匙刮不沾鍋而爆怒😂。當下其實是想要讓對方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可是常常被情緒帶著走,用錯的方法把彼此越推越遠。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3
步媽 明明是想讓對方知道自己在意什麼,結果反而變成互相受傷 情緒來得又急又強,常常用了最激烈的方式表達最柔軟的渴望 一起加油,我們都在學著用更溫柔的方法讓彼此靠近❤️
在高鐵上,孩子用正常音量聊天卻被嫌吵,很多父母急著制止孩子,往往是因為害怕被別人批評「沒教好」。 但正常的聲音本該是孩子的權益,我們能不能先安頓自己的焦慮,再陪孩子在公共場合學會適度表達? 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學會尊重別人。
公共場合裡,很多爸媽急著讓孩子聽話,是因為害怕被貼上「沒教好」的標籤。但當孩子只剩下害怕,他學會的是壓抑自己。孩子的心情永遠比別人的眼光重要,理解可以先於要求,溫柔也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小鈺-avatar-img
2025/07/01
看到你寫的這段,我真的心有戚戚焉。 有一次帶我女兒外出吃飯,她不小心打翻了柳橙汁。那一瞬間她整個人僵住、低著頭不敢動,我看得出她有多緊張。我馬上蹲下來告訴她:「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沒關係,我們一起請老闆來幫忙,但記得要說謝謝喔。」 只是,當店家過來時,臉色很難看,語氣也很不耐煩。我女兒一下子就哭了出來,我心裡一陣酸,也有點難堪,但我知道,當下最重要的不是面子,而是接住她的情緒。 你的文字提醒我,那些我們選擇溫柔回應的時刻,不是放任,而是真正的教養。謝謝你說出那麼多爸爸媽媽心裡的掙扎,也讓我更確信,孩子的感受真的永遠比別人的眼光重要。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1
小鈺老師 謝謝你分享這麼真實的經驗 看到你在當下接住孩子的情緒,真的好感動🥹 那樣的陪伴,會成為她心裡很重要的安全感 讓孩子在錯誤中學會面對、學會感謝 一起加油,願我們都能守護孩子的心,比外界的眼光更堅定!
在朋友家吃飯時,因為多送來一個披薩,夫妻之間語氣的不耐和否定瞬間讓氣氛冷卻。明明是能笑笑帶過的小事,卻因不耐心變成壓抑與心酸。日常中許多「微小的不尊重」其實比大事更影響親密關係。
Alfreda-avatar-img
2025/06/29
我懂你說的感受 不過另一個點是,也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看到他最真實不耐的這一面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過去來到現在 如果他能意識到自己不耐煩的原因將會是很珍貴的事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30
Alfreda 對啊,有時候真的需要一個轉折點,或是有人先調整互動方式,才有可能讓彼此看見新的可能 祝福他們能一起走向更好的關係
「小孩很難教」這句話,常常在大人挫折時脫口而出。 但也許,那些難以教養的時刻,其實藏著孩子想被理解的訊號。
孩子其實一直在等我們用對的方式靠近 他不是真的在對抗我們,他只是不想再被誤解
Alfreda-avatar-img
2025/06/26
當說出「小孩好難教」,我聽到的是「好難控制」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28
Alfreda 真的!長大後忙著要孩子乖 卻忘了自己當年也曾調皮、害怕、需要被理解 謝謝你提醒,當我們記得自己曾是小孩,就更能同理現在的小孩 ❤️
聽見一位母親不斷否定孩子的探索行為,孩子沒有哭鬧,卻不斷被責備。我心痛的是這種「缺乏理解的日常」已成為常態。
Alfreda-avatar-img
2025/06/26
我覺得可惜的是,也有很多家長陷在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不自知,改變經常得從家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