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最不擅長和最討厭的科目是什麼?
最不擅長和最討厭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不擅長是花很多時間力氣,投資報酬率卻比做其他事低很多,但是因為明白它的重要性,或是體會到它有考高分之外的趣味,所以不討厭它。
討厭的科目帶來的挫敗感不光是不擅長,而是它的教學方法、教學的老師把蜜糖和鞭子用在你實在搞不懂的地方,甚至讓人懷疑教育部為什麼要把這個科目塞到課綱裡。
我個人不擅長數學和物理,但稱不上討厭,中學到大學階段的數學物理用題海戰術還是拿得到學分,另外我有感受到它們的實用性和趣味點。
最最最討厭的科目說來非常政治不正確,愛聽Alternative rock、Punk與emo類型音樂的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學校音樂課,究竟在我學鋼琴和音樂的歷程中發生了什麼「差錯」?歡迎點選下方Podcast節目連結,這些極不舒服的音樂學習經歷也令我好奇,為什麼有人會愛上我討厭的科目?願意自動自發學習?而小時候我並不明白數學、物理和音樂是息息相關的。
成績優秀的迷障vs.自發性學習的熱情
與討厭的科目搏鬥時,我也質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在意它們?這一科成績不好會影響升學/面試/就業嗎?學得好對人生的幫助是什麼?沒考高分等於不認真?放棄學習也可以嗎?
學生時期的我很難不在意成績,因為父母非常在意,既然在意就會反映在各種教養方法上,想來也不奇怪,絕大多數台灣長輩都很注重成績,而且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優秀到無所不能,如果可以多考幾分,請家教送補習班求神拜佛十全大補帖通通不惜血本,不過對於衝刺分數是為了什麼想得很少,未來會怎樣小孩子沒概念,甚至大人們也不知道,反正篤信成績好以後要幹嘛都會方便得多。
當小孩表現得不盡理想,說出「最討厭某個科目、討厭念書」簡直是考驗家長們的心臟,嘮叨打罵修正拳通常都不見效,恨不得求仙丹讓孩子吞下去就變得熱愛學習。
其實換成小孩的角度,何嘗不希望有愛上學習的仙丹,讓自己挺過追求知識的種種挫折,但腦袋中產生這種幻想時,通常是已經喪失了學習動機和熱情,唯有仰賴責任感如「學生的本分」撐下去。
無論在意成績是為了通過升學門檻、期待未來會更好,或者是在模仿更高社會階級的行為,人是很難不受到影響,於是拚了命去追求高分,到了終於不用考試的時候,也不見得能釋懷。
值得玩味的是,總是有人對我們討厭的科目充滿愛,為什麼他們能喜歡這些科目?原因應該不只是成績好,真的熱愛它們的人能自動自發、在沒有考試和排名的狀況下繼續鑽研,這些學霸腦袋裡內建什麼機制?怎樣的誘因讓他們追求卓越?
📷自動自發的學霸腦袋裡裝什麼?知識本身就是獎勵
📷台大音樂所副教授
蔡振家也是物理與音樂專長
希望大家都能在學習時,發現知識能融會貫通,感受到知識本身就是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