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有一些機會和場合受邀擔任講師,被別人稱呼為「老師」時,經常會對這個稱謂產生迫切的責任感,很想把自己的專業、關注的倡議通通教給別人,不過在油門催到底之前。也不斷提醒自己別筆直狂衝--我在意的事情、認同的價值未必像我認為的那麼重要,別人也有他們的在意與認同,心中有自己的優先次序,我必須給予尊重。
近年來,這份尊重具現化在行動上,是我不出言去指點別人「怎樣才有禮貌」。
對那些令人傻眼的邀約再想更深一層
從採訪代筆轉型到做創作、寫自己核心關懷的題材之後,難免收到一些困擾的邀請,聊舉三個例子:
- 對方認為我一定認同他們的構想,限期我在兩三天內撰稿製作節目推薦他們,支持他們進行集資募款。
- 知名校系的學生邀請我這校外職業人士加入他的團隊,協助完成他的畢業製作。
- 有人表示欣賞我的創作,要求「轉錄」我的專題約九萬字到「他的作品集」裡面,不能轉錄那能否免費閱讀?
以上困擾的邀請有一些共同點,他們口吻熱情,言必稱「老師」,非常專注地陳述自己在意的事情有多重要、有趣、創新、公益性、有社會意義,不過他們都沒有提到雙方合作「我可以得到什麼」,不談錢可以談怎麼互利,但有時候事情的本質就是不可能互惠互利,甚至毫無合作空間,如果雙方立場對調,我會選擇一開始就不向別人開這個口。
開口提出傻眼要求的人的確可能想占我便宜,沒問沒得撈、撈到當賺到;另一種可能性是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失禮,原因如社會經驗不豐富,掌握不到別人在意什麼,現在的人生經驗還無法建構出另一種格局的思考方式。
去探討對方是刻意還是無心,需要額外花不少力氣,一般人出社會後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相當忙碌,於是我也學會若沒有介意到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對引發尷尬的事物就不要追問,因為追問就是回應了對方,等於我把困擾的邀請推向下一步,為什麼要讓絕對不能答應的事情有後續?別讓它們發展下去,拒絕吧。
談到拒絕,下面一串問題就來了,拒絕要怎麼拒絕?可以已讀不回、不讀不回嗎?回「恕無法配合」五字結束?清楚說明前因後果?清楚說明要剖白到怎樣的程度?
身為社會人,要求別人任何事都要「給個交代」其實意味著「不留餘地」
不回應經常已是最後的溫柔
留下餘地,給別人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
說明是很花時間心力的,延續前述第一個「限期製作內容推薦」的案例--
我是外部人士,不是對方團隊內部的成員,雙方在「觀念對齊」之前最好別擅自斷定誰是同溫層、誰站在對立面,即使彼此信念一致,「談妥條件」前也沒有立場要求誰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所謂的「觀念對齊」,是除了觀察對方在何時說過哪些話、做了哪些事、寫出哪些文章顯示「我們是同溫層」,即使不是政治立場或某種信念的同溫層,在任務上雙方若各有專長又能各取所需,一樣可以合作。實際行動是透過正式管道去信約時間,在對方時間許可之下,介紹我的行動和理念,明確提出希望對方幫怎樣的忙,越具體越好。
以下就進入了「談妥條件」的部分,例如涉及商業營利有沒有分潤,不涉及金錢的話,是否有流量共享或曝光之類的互相拉抬,致贈一張感謝狀、名列功德芳名錄等等。
多做過幾次「觀念對齊」到「談妥條件」的沙盤推演,對於一件事是否應該向外人求助尋求資源,應該會逐漸拿捏到社會常識的判斷量尺,具備這副判斷量尺的人,絕對不會提出前述的「協做畢製」、「要人免費提供文章給他利用」等要求。
當我越深入社會,越發現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的行為會讓我膝反射認為「超沒禮貌」,但當事人完全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什麼問題,甚至會反過頭質疑:「那到底怎樣算有禮貌?禮貌是誰定義的?你憑什麼說你才有禮貌?時代不同了,現在有現在的玩法,你雷點這麼多實在有夠難相處耶。」
所以在這種處境上,還要堅持去「教對方怎樣才有禮貌」嗎?如此好為人師也太辛苦了,瞬間我理解了在二十幾歲剛出社會時,那些已讀不回、不讀不回我的人在顧忌些什麼,他們未必是傲慢端架子,默默承受了那些很白目很擾人的請求,即使他們不認同,還是尊重我對於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不回應已經是最大的溫柔。
人受了歷練,才會理解一些老生常談的道理--留下餘地,是給人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
更多故事歡迎收聽Podcast:
禮貌由貴族定義?美國開國元勛的〈社交與談話禮節〉
禮貌不只是上流社會的套路,它對於形塑國家認同也很重要,例如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在公務繁忙之際,撰寫了110條洋洋灑灑的〈社交與談話禮節〉,呼應美國建國時期的政治與教育需求外,以現代觀點去看這些禮數,依舊可以發現其中的人生智慧......
〈社交與談話禮節〉第四十一條:「不可就身分相等者之專業給予指導,此舉有傲慢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