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沒留意過方格子的徵文比賽,剛好看到通知,剛好有點靈感,就來寫寫看。
說錯了是法務,主要是處理公司的「法律事務」,然而我這工作常常在通靈客戶、通靈上司、通靈下屬,以及有時候跟客戶幹上了,還得物理超渡他,大抵上還是在做法師的事情。
本科畢業應該是讓我拿到這個職位的門票,但從事的工作內容跟法律無關,這樣算務正業嗎,嗯...存疑。
我的教書經驗比法務經驗還要久,因為前者沒有門票進不去。而我學生時期就可以靠著學歷拿到當補教老師的門票了。
從補習班解題打工仔,到幫忙代課,到正職工作正式上台教,全盛時期班上還有破百位學生。
後來因為早上的法務工作跟上台教課的雙倍正職太硬,各退一步,晚上改當家教,到現在個別教課的學生也破百個了。
這份其實幹得比我正職法務還猛,我也比較喜歡這個,天賦也在這裡。
純粹是我太愛錢,而大學又是個特別缺錢的時光。
那時候的本業是讀書嘛...果然身為貪狼仔本業是什麼就討厭什麼,同學都在讀法律的時候我在研究股票。
哦也是因為讀法律要得到收益是好多年後了 ( 比如現在 ),炒股才是當下可以賺錢。
也幸好我的韭菜時光在股票時期就訓練完畢,一直小打小鬧,後來才跑去做期貨,因為槓桿大,期貨真的是讓我資產往上跳的一個重要工具,清掉了我的生身本命債務。
股而優則期,意指如果你股票做得好再碰期貨,做不好碰期貨只會死更快,倒是我覺得我的期貨做得比股票好很多,也算是個異類。
那時候是風口,買家都免運、賣家有補貼,自己去跟一間工廠喬出一條供應鏈,我拿貨成本五十塊,可以賣六百多。
我的行銷技能以及客服能力是在那時練出來的,只不過都是土法煉鋼的爛,只能說,風口上真的隨便都能賺,豬都會飛。
而一年後蝦皮針對 PChome 等其他電商的價格戰燒錢策略宣告結束,開始對老買家、賣家養套殺大收割,我感到沒以前好賺,立刻就退了。
偶爾才搞,但從以前搞到現在。這幾項的特點在於它不定期發生,有人來找才有收入,但客單價高,於是每個月接個一兩單就是我總收入的 2~5% 。
上述那些哪個是我的正業呢?都是,也都不是。
華人世界的教育風氣,真的很追求標準答案。
其實我成長的教育路一直很符合社會期待,國中畢業,期待你上高中,即便你的興趣在技職體系亦然,不然還是當你沒能力;
高中畢業,期待你上國立大學,即便你的興趣科系在某個私校才有,填了還是先當你沒能力上國立;
上了臺大後,科系的出路又決定了你的前途,法律系又比人類學系更符合正規這條邏輯,即便你對人類學有興趣。
至此我其實走的路還滿「正規」的,到最後法律系畢業,我才正式往非符合社會期待的路線走去。
沒錯,我都做到今時今日的成就地位跟收入了,還有人在問我為什麼不去考律師。
大概這就是法律系畢業的標準答案吧?
這個文化不鼓勵你創新,不鼓勵你跳脫框架,不鼓勵你冒險,「穩定」是教育乃至統治的最高目標。
你現在去跟你的長輩說你要考公務員,他們一定很欣慰,穩定嘛。
前陣子文章寫到我反對高等教育,其實今天想了一下,我反對的是限制思考的框架。
依興趣選職業的,若這個興趣讓你熱愛到低薪也無所謂,那它當正業又何妨呢?推薦一篇劉慈欣老師的短篇小說《朝聞道》,你看人家搞科學研究頭都禿了錢還少覺得不值,可人家樂著呢!為了真理犧牲生命在所不惜。
若圖個穩定的,你本科還是個哲學系,那考個公務員才是正業,本科算個什麼東西?
喜歡賺錢如我這般的,而我很清楚本科系能賺安穩的錢,卻賺不了大錢,老早拋一邊去了。
我不務正業,不考國考不當律師司法官的那種不務正業。
但也務正業,因為能賺錢就是我的正業。
不說了,最近缺工潮,睡飽來去工地搬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