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人物誌|從簡報設計到醫美品牌的跨界創業思維 ft. 林柏儒 Richard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新的一期【創作者經濟 IMO】 語音活動我們邀請到林柏儒 Richard ——「簡報藝術烘培坊」設計總監 aka「金蘋果美學診所」共同創辦人——來作客。

主持人是 雨果.Hugo,感謝 Richard 提供字稿讓 @閱讀筆耕 在編輯「人物誌」時省下不少時間,讓我們以文字一起來重溫現場。

raw-image

❏ 認識更多 Richard

1. 請 Richard 分享你的求學過程和職涯經歷

【Richard 🙋】

  • 簡報設計師之路

從 20 歲開始,我踏上了簡報設計師的旅程。

當時,我參與台大英語演講會(NTU Toastmasters),曾擔任學術副社長與社長,期間主講過 Slide Design Workshop;與此同時,也加入我同事 Bill 的團隊,一開始是帶小型工作坊的助教、教學與行政工作

到了 21 歲(2015 年),我接下了 BenQ 的簡報設計案,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企業級客戶的需求。隨著更多類似的需求,我們逐漸獨立出一個正式的簡報設計服務,並由我主要負責。接下來幾年,我的工作型態主要是遠端接案,我也進修了許多設計與商業相關的課程。

到了 26 歲(2020 年),我和另一位簡報設計師祺浩, 一起開設了 Keynote 線上課程。

  • 醫美診所初創

兩年後,也就是 28 歲(2022 年)年底,我應朋友之邀加入了一家剛成立的醫美診所初創團隊,我主要負責的是財務與經營策略

2023 年 1 月 27 日,我正式加入該公司,但不幸的是,公司戶頭在我到職後十天(2023 年 2 月 6 日)僅剩六萬元,公司幾乎面臨破產。然而,在經歷了一段劇烈的轉型過程以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到了 3 月,已經開始轉虧為盈。

到了 29 歲(2023 年)年底,正式創立了「金蘋果美學」品牌,開設的店面位於北捷南京復興站的巷弄中,專門提供針劑注射填充等微整形服務。

 

2. 你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生活型態轉變大嗎?跟自己預期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Richard 🙋】

我目前的職位更適合被稱為「遠端工作者」,因為我不是一人公司,仍隸屬於一間企業的組織編制內。自從我大三開始這種工作模式至今,生活型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我一直習慣自行管理日程(笑)。

一開始,作為一名學生同時兼職工作,確實讓我感到與大多數同齡人的狀態不同(難以和多數人比較自己的狀態),這在職涯的起步階段稍顯不利;不過,幸運的是,我有資深的前輩帶領我學習工作的基本功,也從一些優秀的客戶那裡學習到很多。

後來,隨著我和更多自由工作者的交流,我開始理解這種工作型態的普遍情況,也意識到即使是自由工作者之間,個體間的差異也相當大

  • 有些人喜歡輕裝上陣的數位遊牧生活;
  • 有些人喜歡就近泡在居家附近的咖啡廳工作;
  • 對我來說,我更喜歡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WFH)的模式,因此會投資較好的設備,優化家中的工作環境(爽感)。

我認為,如果缺乏一定的自律能力,自由工作模式可能會帶來心理負擔。因此,我會自行創造一種上班儀式感,來幫助自己進入工作狀態,例如將手錶放在桌上計時,以此來規劃和管理我的工作時間。

  

【雨果・Hugo 🙋】

我想到「自律帶來自由」,自由工作模式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下才能有好的發展!

 

3. 承上,自由工作者的營收穩定嗎?後來是怎麼找到相對穩定的商業模式?

【Richard 🙋】

自由工作帶來的營收不穩定性主要有兩種:總營收過低和現金流波動。處理這兩種不穩定性有共通點,也有不同之處。

  • 共通點

其一,生活開支應盡量固定。

其二:建議保有至少 6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如果有家庭的話,金額應當加倍。


  • 總營收過低

針對總營收過低的情況,可能是產品存在問題,或是業務開發不足,又或是兩種情況都遇上了。

從我的經驗看,進入成熟週期(上軌道)需要時間,例如診所要穩定吸引客流,可能需要兩年時間。但如何判斷問題出在是時間、產品還是推廣上?

  1. 不符合「商業邏輯」的東西,給他時間也不會變成對的。
  2. 檢視流量、進店率、轉化率、回購率與推薦率。▷ 流量與進店率和「行銷」有關▷ 轉化率和「銷售」有關▷ 回購率與推薦率與「產品力」很有關
  3. 現金流要有轉正趨勢。

要了解這些東西不會太難,難的是實作與調整,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暫時的業界最佳實務。

  • 現金流波動大

可以透過開發不同類型的產品組合來分散風險,例如接案與課程等,這種方法可以平衡不同週期的收入;並且應該盡可能實行「快收慢付」的政策,不要以為晚收幾天或幾個月沒什麼,資產週轉率差很多。

另外,也要意識到,並非所有產品類型都適合每個自由工作者,例如普遍公認是「穩定營收型」的訂閱制模式,雖然提供了定期收入,但也要持續付出穩定工作時間,這種收入同樣會隨訂閱者人數波動。

最後是心理層面,面對熊市(淡季)的恐懼,是在自由工作者無法避免的現實,這就是自由的代價。為了減輕這種影響,無論是進行業務開發還是投入基礎建設都好——總之讓自己動起來——也可以透過免費分享來吸引潛在客戶,然後引導他們購買入門產品或諮詢服務,最終轉向購買主力產品。

 

4. 你剛剛提到幫助公司轉虧為盈的部分,我很好奇的是雖然你不是科班出身,卻能夠幫公司順利解決財務困境,在這過程當中你運用到哪些能力? 發現哪些可能是「對的問題」使得財務困境得以解除?

【Richard 🙋】

背景只是一方面,真正重要的是實際能力。這不是理論性的面試,而是問題迫在眉梢要動手解決。

  1. 先根據現金存量、流出速度來估算破產倒數時間,並讓大家都知道。
  2. 削減所有非必要開支。
  3. 催收所有應收帳款。
  4. 能延遲的應付帳款就延遲。
  5. 盤點資產,把之前忘記的錢都找出來。
  6. 問題解決前不發薪水給老闆們,反正沒解決也沒錢可發。
  7. 將老闆們之後的薪酬結構調整為以變動薪資為主。
  8. 說服院長去兼診,至少支應自己生活費。
  9. 調整產品定價至合理位置。
  10. 開發入門級產品,讓客人與錢容易進來。
  11. 我們當時沒做,但其實可以考慮:如果經常和官股銀行往來,可以談談看紓困貸款。

「背景是一個人實作出來的,不是先有背景才去做什麼事,而是做完什麼事後,你會有對應的背景。」Richard 說道。

 【雨果・Hugo 🙋】

所有人不支薪真的是非常重大的決定,如果是一般員工應該無法接受 XD

一群股東能共進退破釜沈舟背水一戰,多年後再回想起這深具歷史性的時刻應該會相當懷念並感謝當時的決定!


❏ 簡報藝術烘焙坊

5. 請柏儒分享踏進簡報領域的契機?

(已於第一題回答過)

 

6. 在你過往授課經驗中,有沒有發現大眾會對簡報有什麼常見的迷思?

【Richard 🙋】

許多人常認為簡報就一定是某個樣子,例如某種流行的 persent 風格才是「標準」的簡報。這種觀念常導致你購買的簡報書很難派上用場,但有時又有用。

事實上,職場中的簡報情境非常多樣,每種情境的需求與較佳解也大相逕庭。若只是看了幾本書,沒有在實際情境採用對應的作法,那結果就會不如預期。

舉例來說,「週會報告」和「產品發佈會」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簡報情境:

  • 週會簡報目標主要是回顧進度、分析表現原因並確認接下來的調整方向,以及表明所需資源。上述這些就是重點,避免花費時間在其他不必要的細節上。
  • 產品發佈會簡報則是行銷的一部分,塑造消費者和供應商的期望,讓他們對產品充滿期待。這種簡報的要求涵蓋了講稿內容、講者的表達技巧以及整體的視覺設計,每一方面都必須達到高標準。

因此,為了製作出有效的簡報,要先弄清楚自己的簡報在做什麼、溝通的對象是誰、目標訴求與勝利條件是什麼,才會有對應的較佳作法。
 

【雨果・Hugo 🙋】

原來是要因應不同的場景跟及目的去找到適合的簡報型式,而不是被所謂的「主流」綁手綁腳!

 

7. 你認為一個好的簡報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Richard 🙋】

must have:有效達成簡報目的。

nice to have:使用越少資源越好。

 

8. 你在製作優化各種產業的簡報時,要在沒有產業背景知識的情況下理解其知識跟脈絡,通常你會做哪些功課?

【Richard 🙋】

在處理不熟悉的產業簡報時,首要任務是確保我弄懂客戶的初稿內容(通常對方手上都會準備一些素材)。然而,初稿絕對無法完整傳達客戶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因此我會安排時間讓客戶對我試講一次簡報,確保我們對內容重點有共同的理解

只要不是 Google 即時可查的內容,不懂就問沒關係,客戶不會期待我比他們更了解產業知識;接下來,我會深入探討簡報的核心表達邏輯,包括:

  • 核心論述是什麼?
  • 簡報內容如何支持這一核心論述?
  • 內容的串接順序為何(為何要這樣串接內容)?

我還會利用自己作為初心者的視角,來識別那些對觀眾來說,可能不容易懂的地方,這正是客戶可能忽視的盲點,也是我能提供價值的地方;如果我對某個點卡關,那麼客戶之後的簡報對象也可能會感到困惑,這樣反而能協助客戶抓出 bug,越專業反而越看不出這個 bug(知識詛咒)。
 

【閱讀筆耕 🙋】

分享一張之前我寫下的,是關於「知識詛咒」的卡片盒筆記(永久筆記)給大家。

raw-image

 

9. 你的簡報特別注重美感的呈現,你是如何鍛鍊簡報的美感呢?

【Richard 🙋】

完全初心者可以從追蹤「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AGI)的台灣設計師開始,讓自己浸泡在高水準的美學環境中。

  • 全球不到 600 人的平面設計師名人堂。
  • 台灣有 8 位成員。
  • 因為採取推薦制,入會早不代表輩份高,像劉開老師與霍榮齡老師,都是最早入會的聶永真老師的前輩。
  • 說不定你已經看過他們的作品。像是王志弘老師有許多書籍設計,葉忠宜老師則做過 2018 年的國慶主視覺

接下來,我會仔細分析和拆解這些優秀作品,理解其設計原則和美學要素。此外,我也會自己動手嘗試設計,透過實際操作來提升我的設計技能。

當我覺得某個設計的完成度不夠高時,我會尋求行業內專家進行討論和回饋。這種與強者的交流是非常寶貴的,它不僅可以幫助我發現自己的盲點,也能激發更多創新的設計思路,這些經驗使我在製作簡報時能夠更加注重美感的呈現。


❏ 靈魂速寫電子報

10. 你的電子報取名為〈靈魂速寫〉,能分享一下為什麼取這個名字?開始寫電子報後,你的生活有發生什麼變化?

【Richard 🙋】

寫作即是速寫我的靈魂!

我將我的電子報命名為〈靈魂速寫〉,因為透過寫作,我能迅速地捕捉並表達我的思想和感受,就像是對我的靈魂進行速寫。這個名字貼切地描述了我的寫作過程和目的。

開始寫電子報之後,生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 和朋友們聚餐時,我不再需要跟不同的人重複同樣的話題,因為他們可以透過閱讀我的電子報來了解我的最新想法和生活狀況,這使得我們的對話可以更深入。
  • 電子報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筆友互動。
  • 這個寫作平台,讓我有機會階段性地彙整一段時間內的心得和收穫,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長軌跡。

 

11. 電子報中有很多關於生活隨寫的內容,從中發現你經常會進行反思。我會發現你的反思很有深度,也很有邏輯架構,你是怎麼做到的?

【Richard 🙋】

我不太確定這種「反思」要如何養成,或許跟好奇心有關?

至於「邏輯架構」是靜下來慢慢書寫時才逐漸清晰化,如果要我即時表達我的思考,可能多數人會覺得是散亂的。

關於以上話題,有一些觀點和大家分享:

  • 神奇魔力數字 3!這是一個小 trick,說我有 3 點想法,然後隨意講幾件事,別人就以為你很有邏輯(笑)。
  • 表達的邏輯不同於思考的邏輯。很有邏輯的表達,那是一種表達能力。很有邏輯的思考,那是思考的能力,不要混為一談。
  • 有邏輯的思路,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的模型展開;一針見血的問題意識,則是要靠對 paradox(矛盾、悖論)的敏感度,以及對本質真理的嚮往與窮究。

我只知道這些東西都和反思能力有關,但這不是養成反思能力的方法論,不是你這麼做就可以在反思能力上有所進步。

 

12. 承上,閱讀書籍對於你在這方面的能力幫助大嗎?如果要鍛鍊反思的能力,你會推薦看哪一本書?為什麼?

【Richard 🙋】

反思像是一種「動作技能」,在你閱讀時發動,但不是透過閱讀本身去鍛鍊的。就像彈鋼琴不是靠讀琴譜學會的,而是你動手去彈。

閱讀可以提供資訊(input),而反思則涉及對訊息的處理與重新組織(processing & reorganize)。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經常在閱讀時提出一些問題來刺激我的思考(反思):

  • Why ?(奇怪!為什麼會這樣阿,怎麼證明的?)
  • So what ?(痾那又如何?這很重要嗎?)

一個簡單的練習,把某段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這樣至少可以初步反芻一段輸入;至於要如何去延伸,不妨想想這些內容和自己關心的事情有什麼關連?

每個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所以「這關我屁事?」或許是個好問題,找出自己和這段訊息有何連結?如果沒有連結,就不用浪費大腦資源了。

推薦幾本書籍,幫助實作鍛鍊我們的思考:

  1. 《哲學家是這樣思考的》:介紹了許多有益於思考時的好習慣。
  2. 《系統思考》:圖示化地畫出我心中的機制模型。
  3. 《高勝算決策 2》:做好各種日常生活決策的流程與練習本。

最後,只要你對閱讀有興趣,我都強烈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它可以教你如何更有效地閱讀和理解書籍,是學習反思和深入思考的基礎。


❏ 追蹤 Richard


❏ 語音回放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55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創作者經濟 IMO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9.5K會員
625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