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實驗室
文章數
113
追蹤數
150
已付費
1
追蹤專題
付費閱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日本文學
世界文學
思想類
文學實驗室
電影、動漫、隨筆
關鍵專欄
公告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日本文學
世界文學
思想類
文學實驗室
電影、動漫、隨筆
關鍵專欄
公告
置頂文章
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推動世界的不是幸福的愛,而是分離、悔恨的愛
藍玉雍
2020-03-22
13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書評:在意義粉碎的過程中,重新感受生活的重量
藍玉雍
2020-01-17
31
石黑一雄《群山淡影》書評:記憶的重負與殘酷
藍玉雍
2019-08-26
16
世界文學
不要害怕在文字中迷失——加拿大當代詩人安.卡森
對於自己的生平,加拿大的詩人安.卡森很少透露,要求出版社在介紹上只能寫:「安卡森出生於加拿大,以教授古希臘語營生」。若和她詢問作品背後的創作軌跡或是解釋作品的內容,她的回應多半也十分簡短,或是曖昧難懂,讓人摸不著頭緒。基本上,她不希望人們透過她的生平來理解她的詩,而是盡量以自己方式進入詩的世界。
藍玉雍
2022-07-20
31
契訶夫《第六病房》:「正常」的焦慮就如同一種極權,使人們被自身困住、無能逃脫
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可怕極了,我沒法再待在房間裡,我站起來,走了出去,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列寧 《第六病房》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寫於1892年的長篇小說,雖然時間上,這是一個很久的作品了,不過在談到「精神病」與「正常人」之間的
藍玉雍
2022-03-25
30
卡繆《正義者》:在追求正義的腳步中,必須走地比仇恨還要遠
相信大家以前在上公民課,尤其只要是講到法律篇章時,幾乎都會在課本上看到正義女神塑像的照片。這正義女神名為朱斯提提亞(Justitia),是古羅馬代表正義與司法的擬人神祇,形象
藍玉雍
2022-02-23
21
馮.夏米索《失去影子的人》:自由,是不被「事物的影子」所迷惑!
影子,對於人來說究竟是什麼?寫於1813年的《失去影子的人》,在長長一列的作品裡,如果不是最獨特的,大概也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影子經典。它是18-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詩歌晚期的作家:馮.夏米索寫下的一則奇幻故事。他的篇幅並不長,情節亦不繁複,但相信看完後大家都會留下令人震懾的印象。
藍玉雍
2022-01-26
16
莉迪亞.豪爾赫《畫鳥的人》:過往並未消失而是化為回憶,堅韌地停駐在那生命深處
他們沒有死,只是感覺自己好像消失了一樣,被人拋在後頭。如作者所說,他們像「癱瘓的鳥」、像家人的累贅,代表著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過去。時間和記憶之間的錯位關係,是《畫鳥的人》讓人著迷的地方。在這裡面,記憶並不只是來自過往的事物,他同時也來自當下的情境與敘述的想像和加工。
藍玉雍
2021-12-06
23
讀胡利歐.雅馬薩雷斯《黃雨》:亡靈的敘事與淋濕存在的「混濁感」
這種無形的傷口的名稱或許就是孤寂。他讓回憶就像凝視自我的廢墟,看著它慢慢崩塌,讓自己在目光無止盡地內心徘徊裡,慢慢失去存在感。而時間和記憶是徘徊不走的亡靈,不停糾纏現實。想遺忘卻也無法做到。雖然整本故事摻雜著城鄉議題,但《黃雨》真正想描寫的,其實更像是人的孤獨、死亡與回憶的孤寂。
藍玉雍
2021-11-19
21
金英夏《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為了追求生命的獨特,人是否可以追求死亡?
如果說在《進擊的巨人》裡我們談論的是他人的死亡在我們心中激起的東西,那麼在金英夏的《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中,我們要談論的,剛好要反過來,是我們對自身死亡的想像反過來在我們身上產生的東西,就如同虛構的渴望所想激起的東西一樣,有著緊密的共鳴。 主體的獨特性可以從死亡的絕對性中體現出來,除了自己,沒有人能
藍玉雍
2021-10-14
24
洛特雷阿蒙《馬爾多羅之歌》:不要平靜地走入閱讀的世界
我們總認為人是透過語言來認識這個世界,它幫助我們命名周遭的事物,讓我們能夠熟悉和談論「他們」,進一步產生分析、理解,最終生產了各種賴以為生的知識,並透過文字延續了前人對事物的認識,使後人能夠繼續研究事物之中尚無法被命名、理解的東西。就如同「觀念」、「看法」這些詞所呈現的,語言想要扮演帶來光線的視覺
藍玉雍
2021-10-02
22
【試讀心得】《大疫年代十日談》:疫情究竟是疏離還是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
疫情究竟是疏離還是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是試讀完《大疫年代十日談》後,心裡浮現的疑問。這裡面的故事,有些地方輕快,有些地方則相當沈重。疫情雖然帶來不少痛苦、失望和落寞,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看到,疫情其實也是一個新的契機,讓我們去重新面對彼此的關係,並發現與人互動的珍貴。
藍玉雍
2021-09-25
23
石黑一雄《克拉拉與太陽》:文學的職責是陪伴
《克拉拉與太陽》的敘述視角讓人聯想到《長日將盡》中盡心盡責卻又寡言冷漠的高級管家。題材上面則是讓人聯想到描繪複製人主題的《別讓我走》,因為這部作品最後要回應的問題似乎是:讓人們獨特的事物,究竟是什麼?
藍玉雍
2021-07-15
24
卡繆《放逐與王國》:自由的人在放逐中找到自己的王國
《放逐與王國》是卡繆1957年發表的作品集,這一年也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年份,之後過了三年,他便發生了車禍意外過世了,使得這部作品成了他生前最後出版的著作。不像他最著名的《異鄉人》或是《鼠疫》,《放逐與王國》不是單篇的長篇小說,而是六篇不同的故事組成的短篇小說集。但就像卡繆的其他作品一樣,《放
藍玉雍
2021-06-17
21
普魯斯特《歡樂時光》:將愛情、榮華以及死亡的想像,形塑成一面面虛幻的鏡子
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無疑是法國當今以來影響最巨大的小說家,儘管他筆下七冊的《追憶似水年華》很少有人真的全部看完,但《追憶似水年華》那種綿密、緊緊纏繞內心的文字仍然成了一種深沉般的記憶,影響了往後的作家,以及讀者對文學的想像。某種程度上,《追憶似水年華》不只讓人接觸普魯斯特
藍玉雍
2021-05-23
26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