梘懷旅攝
文章數
59
追蹤數
27
已付費
NaN
追蹤專題
付費閱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旅行觀察
攝影哲學
旅行遊記
人類學入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旅行觀察
攝影哲學
旅行遊記
人類學入門
旅行觀察
從《解凍格陵蘭》思考永續旅遊與地方創生
「今日格陵蘭,會是明日的所有國家,它正替所有地區承擔第一線氣候暖化所面臨的衝擊。」 歐萊德攜手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遠征格陵蘭考察,化為一部警世用的紀錄片《解凍格陵蘭》。裡面提到氣候變遷的衝擊與好處,而我則反思了具有高碳排的觀光旅遊,是否也能更永續?
曾令懷
2023-08-22
10
《風土創業學》:從商業思維拆解深度旅遊如何創新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曾令懷
2022-01-15
8
反思攝影準則:一場精心策劃的銀河攝影
我決定把握大概是今年最後一次拍攝銀河的機會,下班後直衝山區按按快門。這一次的拍攝經驗跟以往比較不同,我也趁勢回顧了這四、五個月的拍攝作品,才驚覺自己最近的拍照思維有些微改變,甚至想起了桑塔格在《論攝影》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對「攝影與藝術」的思辨還有與「狩獵」的比較。
曾令懷
2021-09-12
6
因為便捷,觀光丟失了什麼?
我試著將文化路徑放在不同的光觀尺度,從觀光本身的模式到個人的觀光動機,然後探討便捷的當代是否讓我丟失了觀光的路徑(過程);我認為必須先對觀光有更多元的想像,才有可能在「文化」上做更多討論。
曾令懷
2020-11-28
7
什麼是文化路徑?從軌跡、時間、路徑看觀光
近來積極參與走讀體驗以及文史相關講座,尋找任何可以實踐不同觀光的可能性。正巧接觸了「文化路徑」一詞,它是什麼?它又能為走馬看花式的觀光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思考?
曾令懷
2020-11-13
11
走一遭阿美族傳統領域,用身體經驗學習文化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我的印象中阿美族語海比較親近,他們的山上文化又是如何?這一趟也大大讓我感受到何謂「身體學習」⋯⋯
曾令懷
2020-10-27
3
瑠公圳的公與私之間——橫跨百年的都市紋理
隨著對文化路徑的思考,最近花了點時間把新店段的瑠公圳走完了,這個陪伴台北兩世紀的瑠公圳,一路上的景觀從整治、排放廢水到不見天日,在名為「開發」的當代,過去的水紋脈絡悄悄消失;原本的視野遼闊轉而只能仰望狹窄的天際線,一旁的北新路從鐵道、公車再到捷運,一內一外的地景有如天壤之別。
曾令懷
2020-10-13
3
我們與文化路徑的距離——觀光旅行的其他可能
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當代觀光旅遊的種種,從打卡引發的安全與環境議題,一直到旅遊是否會影響地方居民的內部認同等;前陣子看到天下一篇關於「文化路徑」的文章,覺得裡面的觀點與自己的一些觀察和際遇頗為相近,決定來寫一下自己的看法。
曾令懷
2020-10-02
7
觀光是無煙囪產業?重回蘭嶼,原來「人」才是解藥
時隔 15 個月,我再次踏上蘭嶼這座人之島。今年是遊客,去年是小幫手,時隔一年,身份轉換之間又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從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島上的停留時間一直到旅行對自我的影響。
曾令懷
2020-09-04
4
當代觀光下的蘭嶼面貌,是如何產生的?
四月底在貳拾號公民會所分享了去年我去蘭嶼打工換宿的經驗,以觀光的角度切入蘭嶼的當代面貌,從7-11的進駐、拼板舟、炸飛魚等方面,去討論文化變動、主客體想法之間的衝突。我將當天的討論整理出來,對於理解「觀光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會有許多激發。
曾令懷
2020-05-06
2
隱藏在「土耳其棉堡」背後的「台中烏石坑」
這幾天在 Instagram 上面突然出現了個爆紅景點——台中烏石坑魚梯,連媒體也開始爭相報導;與此同時,卻出現了生態角度的聲音:這是魚梯,人不應該站在上面。 本篇無意探討這方面的衝突,反而大家稱之為「台版土耳其棉堡」,類似的比喻在許多觀光景點是家常便飯,但地方本身是否也被稀釋了呢?
曾令懷
2020-03-20
0
照片崛起 打卡照如何生產我們的世界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曾令懷
2020-03-0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