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村光誌-消失中的節慶儀式感

5公開內容

農業社會中形成的在地節慶文化,因工商時代的掘起,現代的人不再全盤接受傳承舊時代的禮儀,當代人用簡化和否定舊時傳統的不合時儀,讓節慶文化進化,更符合時代的樣貌。並非想批判,而是想為過去沒有話語權的小民,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痕跡。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約二十歲前記憶中小時候村裡每年中秋都有件大事要進行,就是要決定“爐主”花落誰家?年紀小時其實只記得吃,雖然一直沒有機會代表家人去“爐主”家吃辦桌大餐,但中秋節,家中就有許多祭拜的美食。過去家中曾有幸讓“朱王” 擲筊杯選中當“爐主”,“朱王”神待在家中的神桌一年的時間,期間村中的人會來家中祭拜。民國八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農村裡和城市的一樣都是要盛大普渡,舉行祭典。 中元節當天早上母親會以傳統的祭典菜,祭拜公媽祖先。下午要拜普渡公神,要犒兵(台語)和拜好兄弟,母親說不同於拜神,拜好兄弟時要在每一個貢品上插上香,好兄弟們才敢來吃貢品。 不同於其他地區,牛挑灣每年農曆七月十六日會在報恩堂祖先公
自家包粽的傳統,在都市化的社會中漸消失,只能在市場、超市的食材及成品中感受到端午節慶。 在農村端午節,多數的婦女自己包粽子,未出嫁時的母親也是不會包粽子,但在出嫁後,夫家家境小康,長金嬏婆常和母親說:「要自己學會包粽子,老一輩的人走了,你才有得吃。」 我小時候常和老媽搶著也要包粽子,小學生入不了
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於家族來說承載著深厚的意義。戰後嬰兒潮的30年世代和60世代對傳統儀式的思潮有著十分不同的見解。祖先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古禮及敬天地的意涵給未受教育洗禮的母親,父母親充滿敬畏的承接祭祖儀式,60世代卻因現代思潮漸漸轉變了傳統儀式的樣貌。
每年的三月,是全台瘋媽祖的時刻,小時候村子對我而言就是全世界,對外界媽祖的祭典,如同存在的另一個時空。小農村的祭典配合著農作的節氣,在春耕播種後,農夫們(問觀世音菩薩擇回娘家的日子)在請示過觀世音菩薩定出回台南白河關仔嶺「大仙寺」的時間。是整村一起出遊的大日子, 身為六零年代的我,『進香』小時候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