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與惡的距離 】為什麼要撇清這部劇與廢死的距離?

2019/04/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是本劇的精采完結,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劇的,以下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微雷
這部戲揭露了很多平常人不會去思考的事情,平常人也不打算深入認識每個殺人案件的背後故事,但藉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家終於好好的走了一圈,把事情多少看透了一些
這就是戲劇強大的地方,這是戲劇能改變世界的力量,做成新聞、專題、演講或其他形式,其傳播力都是有限的,甚至是侷限在同溫層裡面的,但戲劇可以打破所有的框架,甚至是更大的框架,例如國家和民族的隔閡
本片也很明顯的參考了台灣過去所發生的一些事,並觀察後續的社會輿論和事實,來反覆堆切這部戲的情節和細節,因此這部戲對很多人來說,真實感非常強烈
但我不懂的是,很多人堅持這部劇"沒有要談廢死",因為劇中並沒有出現直接的訴求,認為這部劇談的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司法、媒體亂象、思覺失調等等
確實,死刑只是其中一個議題,但它周圍圍繞的這些情境,也都跟死刑有關係,而且正好是廢死論述裡最核心的訴求
王赦替陳昌辯護而引發的後續風波,不就很直接了當的告訴你,台灣社會就是這副鳥樣?
回想一下湯姆熊殺童案、鄭捷捷運殺人案、小燈泡命案,你、我、他,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誰沒有被憤怒沖昏頭腦?誰沒有在新聞底下張牙舞爪?
我永遠記得,當廢死聯盟站出來,訴求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本劇裡所提及的議題時,網友和社會的反應,就是唾棄、恐嚇、打爆服務處電話、去路上堵人、希望別人全家死光光
苗博雅的臉書一打開,全部都是鮮血淋淋的話語
甚至,因為小燈泡的母親沒有出來哭天搶地高呼死刑,有多少人因此質疑她不夠愛自己的女兒?這些惡行惡狀,比劇裡還殘忍百倍不止
這部戲對我來說不只是戲劇,而是台灣過去幾年的真實面貌,而且結局根本沒人在乎,只是戲劇裡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收尾
各位觀眾都很同情應思聰,但你有沒有想過,應思聰如果真的殺了人呢?你知道應思聰與陳昌的距離多近嗎?如果應思聰就這樣自我折磨二十年並殺人,你會同情應思聰,還是要政府趕快槍斃他,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
甚至有些人"不希望"廢死團體拿著這部好戲來宣揚其意識形態,我真的不懂,為什麼這部劇都拍成這樣了,都開啟了一個對話的契機,但"廢死"依然是佛地魔般不可直言的字眼?
還是說,這部片一旦跟廢死扯上關係,就不再是部好劇?有這種想法的人,你本身就是惡的存在吧?
如果我們的社會能照顧好每個應思聰,人與人之間少點鍵盤上的嗜血或圍堵警局痛毆犯人的無知,也許你沒有察覺,但這都讓我們更不需要死刑
大膽的討論吧,這個議題不只是死或不死,受害者家屬的照顧、加害者家庭的處境、心理創傷如何撫平,還有我們社會給思覺失調症患者多少資源?
李曉明為什麼要殺人,是可以有答案的,儘管這個答案不能喚回逝去的性命,但無論如何都好過一片空白,這個空白不僅對社會很慘忍,也對受害者家屬不公平,但這些真相,都在2016年5月10日8時47分的那瞬間,永遠消失了
而倉促扣下這板機的,有媒體的推波助瀾、有政客的自私盤算、有社會輿論的攻擊
有你,有我
我知道,一講到廢除死刑,會有很多人感到憤怒,認為廢死就是不照顧被害者家屬,就是不重視公平和正義
但在有死刑的這些日子,我們有慢慢進步,漸漸理解這些殺人案件的本質嗎?如果有,為什麼這部戲的切入角度是你從來沒想過的?
為什麼紐西蘭槍擊案發生後,人民不嗜血地追殺兇手?不圍堵警局?新聞為什麼不24小時報導槍擊細節甚至還原現場?
在這些有死刑的日子,被害者家屬的處境我們有擺在第一順位嗎?
是不是我們都已經習慣追著兇手跑、習慣宣洩憤怒、習慣高喊一命還一命、習慣拿麥克風去堵被害人家屬的嘴,用誘導的方式要他們說出:我要死刑
但當議題熱潮消失,當槍響之後,夜深人靜,我們還能給被害者家屬什麼?有誰在乎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而這個痛能夠在槍響之後瞬間康復?
從頭到尾,都是台灣人的圍觀式鄉民正義,是刻在石頭上的法典,不是現代文明,也無助整個社會集體治療,互相幫助,走出傷痛
但我們現在還有機會去改變這些事情,去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拉遠,直到再也看不見那些惡
www.taedp.org.tw/victims 看見被害人 / 被害人支持 / 修復式正義
52會員
127內容數
分享我對電影的看法、分析、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