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誰偷了班克西?》藝術是生意或公益

2020/07/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街頭藝術的所有者是誰?一場當代的藝術亂象
電影原名:The Man Who Stole Banksy
六零年代普普藝術盛行,作為普普藝術的發源地英國和歐洲等地也迎來了全新的藝術觀點,二十世紀的藝術開始面臨了轉型,其中街頭和潮流藝術就是一種全新且新鮮的概念,年輕人用嬉皮、迷幻、嘻哈等等創作因素表達自己,試圖跟過去守舊和戰爭的一代劃分,而說起街頭創作就不得不提這以黑色幽默和有著自己政治評論思想的塗鴉藝術家班克西。
《誰偷了班克西?》是一部相當雜談且政治意味相當重的紀錄電影,片中以2007年時,班克西在伯利恆的西岸地區的牆面留下驢子對以色列軍官出示通行證的塗鴉,引起許多政治爭議。而之後某天這面畫著驢子的牆卻被割下來準備出售給競標的藝術收藏家,這讓街頭藝術的公眾性和和過去藝術一樣淪為私人收藏兩個極端,開始了一系列論戰。
在當代的藝術中很多都帶著批判性與政治立場,甚至許多通俗的藝術創作就是如此。例如《最終生還者2》探討關於女權影響遊戲創作的多寡、還有如台灣本土獨立團隊赤燭以白色恐怖為藍本創作的遊戲《返校》作為新興藝術的遊戲、漫畫、動畫幾乎都有著政治意涵與批判社會的創作。
而在十九世紀超現實和達達主義也是做著隱晦諷刺的畫作雕碩表現,而街頭藝術與音樂可說是最具衝擊與震撼力,某方面更貼近於底層和邊緣弱勢者的心聲。
《誰偷了班克西?》敘述關於班克西在伯利恆西岸地區分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圍牆上還有各處做畫,使得這個原本未被世界關注的城市一夕間成為許多人造訪的地方,只為了看一眼班克西的創作。
原本是一件反戰的政治與社會美意,卻意外的成了許多人來嫖竊畫作、收藏家出高價跟住戶購買塗鴉的牆面、甚至在牆上畫作的所有權是屬於屋主還是藝術家都跑出爭議。甚至也因為國情不同,《驢子的文書》這作品的原先的反諷意涵卻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
這部記錄片以班克西為主線,敘述一個龐大的主題:「街頭藝術到底是公共所有?還是私人收藏?」在各式各樣的藝術方式開始出現後,收藏家收購的藝術不在是藝術或雕塑,有時候可能是經典電影的戲服或已故大明星的鞋子,甚至是隨手塗鴉字體和畫作的一整面牆。
電影裡以地方政治、藝術價值、法律等方式進行論述,但因為穿插的突兀且非常繁雜,顯得整部電影相當凌亂且提出的議題太多,使得弱化了好好談論班克西畫作買賣和對地方影響這大重點。
但電影的確提出很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班克西的創作動機究竟為何?雖然世人與普遍藝術圈認為班克西是用塗鴉的方式繪出社會議題的黑色幽默,表達出他反戰反獨裁等價值觀。但就如同紀錄片中討厭他的一位中低階層的計程車司機所說的:「他在牆上所做的一切根本毫物作用,甚至莫名其妙。」
但伯利恆的官員卻認為班克西的畫作可以表達出城市的心聲,甚至讓世界看到伯利恆的狀況。在擾民和讓世界看到中,班克西那西方式的塗鴉風格在他國存在一體兩面的正負評價。
而藝術衍伸出來的是關於它的價值,這也使電影有一大半在敘述關於收藏街頭創作這件事情,與在牆上塗鴉的藝術的主人該是創作者還是屋主。在法律上律師傾向於屋主有所有物的決定權但牆上的創作並非全然歸於屋主,而麻煩的是塗鴉別人的所有物其實算是損毀他人財物是犯罪行為,但如果有了價值屋主又不能私自變賣,成了兩難的法律問題。
而在藝術拍賣上,藝術收藏家與街頭藝術家也對於藝術的收藏有意見,收藏家認為自己是保存這些街頭藝術留於後世,藝術家卻認為這種一閃而過的地緣性才是街頭藝術存在的意義。
整體而言《誰偷了班克西?》對於當代街頭藝術收藏提出質問,當代的藝術是不是跟傳統藝術一樣最終只流於有錢人士上流社會之手,或是該留在街頭被共眾所有,並隨著日月沖刷而逐漸逝去。
班克西對於社會批判的塗鴉創作到底是一個自爽或是真對於社會起了作用,甚至在出了西方社會後這些塗鴉的批判性是否還存在都是值得令人討論的議題,如同一些當地的藝術家所言:藝術的價值過於歐美,只有迎合歐美這些藝術才能被看到。殘酷且真實,就如同班克西在當地留下的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72會員
689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