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載於2020/09/23 BuzzOrange 【你會的簡體字不一定來自中國】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懶得寫字嗎?一窺台灣簡體字的 3 種來源 在臺灣長大的我們,除了標準字體,不知道大家偶爾遇到需要寫字時,會因為有些字的筆畫多,而改寫筆畫較少的字呢?例如:「體」寫成「体」、「劉」寫成「刘」。 再來問問大家,當您寫「個」、「點」、「對」,如果要您寫簡體字,您在心裡首先浮現的是哪些字呢? 個:亇 點:奌 對:対 以上您的答案如果都是「對,就是這樣!」。 恭喜您! 您真是一位蓋章認證、如假包換、土生土長的臺灣孩子。 什麼???!!! 我寫的簡體字不是簡體字! 沒有錯!以上這些通通都是在臺灣使用的簡體字。 臺灣民間漢字使用多元,教育部雖然公布了標準字體,但因為並不硬性規定民眾的平時書寫用字,除了公文用書,大部份民眾都有一些自己慣用的簡體字。 那,這些臺灣簡體字是怎麼來的? 現在很多人提到簡體字就會想到中國1950年代推行的漢字簡化運動,然而這並非近代第一次在官方宣導下進行簡化。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也有人主張放棄使用漢字。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還收錄了部分「破體」、「小字」等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1935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召開,通過了「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的《簡體字案》。如案名所示,它不是為新文字定策,而是提出將已在流通的簡體字加以整理,以作為標準字。所謂「固有的比較實用的簡體字」即為: 1. 現行的俗體字。 2. 宋元以後小說中的俗字。 3. 章草(漢魏時代的草書)。 4. 行書和草書。 5. 《說文解字》中的筆劃少的異體字。 6. 碑碣上的別字。 雖然民初的教育部在許多知識份子的反對下,最終沒有實施這個《簡體字案》,然而俗字、草書的寫法使用早已深入日常民間,也因此讓臺灣有許多跟現行中國的簡體字有許多的共同字,而由於對行書和草書的解讀不同,而產生了許多只在臺灣使用的特有簡體字。 以我的歸納來說,臺灣簡體字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一、來自古文 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懶得寫字嗎? NO! NO! NO! 想想現代人拿筆直接寫字都懶,古人要取水磨硯才得墨汁寫字豈不是更加麻煩?尤其是一口氣要寫數千、數萬字,會不會越寫越快?越寫越草? 因此有為數不少慣用的臺灣簡體字是從古人的行書或草書而來的。 例如: 1. 「個」→ 個:戰國 趙雍 2. 「數」→ 數:北宋 米芾 3. 「寫」→ 寫:唐 懷素 二、約定俗成 各位在寫「體」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寫成「体」,姓劉的朋友是不是常常會將自己的姓簡寫成「刘」呢?這些字既不曾行書、草書中出現,在《說文解字》或碑碣上也不是這麼寫,唯一可能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字,而這在臺灣的簡體字中也為數不少。 三、日本漢字 前一陣子出現高雄的馬路上出現「待転区」,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當時有人抨擊這是中國的簡體字,這完全是個謬誤,中國的簡體字的「轉」是寫成「转」,「車」跟「專」都簡化了,上述的「転」其實使用的是日文漢字,而類似的還有臺灣人經常把「藝」術寫成「芸」術,這也是個日文漢字,跟中國使用的「藝」是「艺」,完全大不同,所以日文漢字也是臺灣簡體字的來源之一喔!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些臺灣簡體字,覺得怎麼樣呢?你知不知道還有其他的臺灣簡體字呢?快來分享給我吧! 本文同步發表於《雲游華語》 閱讀更多: 老是不懂「廟」為何簡化成「庙」?你該來看看這篇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歡迎來【免費支持我】 請按下方的【拍手五下】,讓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需要你的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