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的簡體字不一定來自中國】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懶得寫字嗎?一窺台灣簡體字的 3 種來源

2020/09/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同步刊載於2020/09/23 BuzzOrange 【你會的簡體字不一定來自中國】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懶得寫字嗎?一窺台灣簡體字的 3 種來源
在臺灣長大的我們,除了標準字體,不知道大家偶爾遇到需要寫字時,會因為有些字的筆畫多,而改寫筆畫較少的字呢?例如:「體」寫成「体」、「劉」寫成「刘」。
再來問問大家,當您寫「個」、「點」、「對」,如果要您寫簡體字,您在心裡首先浮現的是哪些字呢?
個:亇
點:奌
對:対
以上您的答案如果都是「對,就是這樣!」。
恭喜您!
您真是一位蓋章認證、如假包換、土生土長的臺灣孩子。
什麼???!!!
我寫的簡體字不是簡體字!
沒有錯!以上這些通通都是在臺灣使用的簡體字。
臺灣民間漢字使用多元,教育部雖然公布了標準字體,但因為並不硬性規定民眾的平時書寫用字,除了公文用書,大部份民眾都有一些自己慣用的簡體字。
那,這些臺灣簡體字是怎麼來的?
現在很多人提到簡體字就會想到中國1950年代推行的漢字簡化運動,然而這並非近代第一次在官方宣導下進行簡化。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也有人主張放棄使用漢字。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還收錄了部分「破體」、「小字」等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1935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召開,通過了「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的《簡體字案》。如案名所示,它不是為新文字定策,而是提出將已在流通的簡體字加以整理,以作為標準字。所謂「固有的比較實用的簡體字」即為:
1. 現行的俗體字。
2. 宋元以後小說中的俗字。
3. 章草(漢魏時代的草書)。
4. 行書和草書。
5. 《說文解字》中的筆劃少的異體字。
6. 碑碣上的別字。
雖然民初的教育部在許多知識份子的反對下,最終沒有實施這個《簡體字案》,然而俗字、草書的寫法使用早已深入日常民間,也因此讓臺灣有許多跟現行中國的簡體字有許多的共同字,而由於對行書和草書的解讀不同,而產生了許多只在臺灣使用的特有簡體字。
以我的歸納來說,臺灣簡體字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一、來自古文
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懶得寫字嗎?
NO! NO! NO!
想想現代人拿筆直接寫字都懶,古人要取水磨硯才得墨汁寫字豈不是更加麻煩?尤其是一口氣要寫數千、數萬字,會不會越寫越快?越寫越草?
因此有為數不少慣用的臺灣簡體字是從古人的行書或草書而來的。
例如:
1. 「個」→
個:戰國 趙雍
2. 「數」→
數:北宋 米芾
3. 「寫」→
寫:唐 懷素
二、約定俗成
各位在寫「體」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寫成「体」,姓劉的朋友是不是常常會將自己的姓簡寫成「刘」呢?這些字既不曾行書、草書中出現,在《說文解字》或碑碣上也不是這麼寫,唯一可能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字,而這在臺灣的簡體字中也為數不少。
三、日本漢字
前一陣子出現高雄的馬路上出現「待転区」,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當時有人抨擊這是中國的簡體字,這完全是個謬誤,中國的簡體字的「轉」是寫成「转」,「車」跟「專」都簡化了,上述的「転」其實使用的是日文漢字,而類似的還有臺灣人經常把「藝」術寫成「芸」術,這也是個日文漢字,跟中國使用的「藝」是「艺」,完全大不同,所以日文漢字也是臺灣簡體字的來源之一喔!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些臺灣簡體字,覺得怎麼樣呢?你知不知道還有其他的臺灣簡體字呢?快來分享給我吧!
本文同步發表於《雲游華語》
閱讀更多: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歡迎來【免費支持我】
請按下方的【拍手五下】,讓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需要你的友情支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十五年前,因為到異地,為了能找個事做,開始在異地教起了華語。 在華語教學及學習過程中,對於漢字形成及演變的探討、華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尤其看到許多外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進步,是我精進教學的動力。 雲遊華語是希望將我過去十五年的一些教學心得,做紀錄及歸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