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為只要增加房屋供應,香港的樓價就會回落,那麼你一定要讀落去。 過去四年,香港的房屋落成量已大幅地及持續地上升,圖1報告有關全港在2015-2018年間每年的住宅落成量 (行內一般以屋宇署批出入伙紙起計),落成量由每年11296間,上升至每年20968間,三年間上升86%,平均每年上升28%,不可謂不強勁。 圖1 全港在2015-2018年間每年的住宅落成量及樓價指數 然而,樓價不但沒有回落,反而大幅攀升,圖1第三欄顯示樓價指數,除了2016年有非常輕微的-4%回落,近兩年均有雙位數的年度升幅,三年間合共升了27%。 當然有意見可能認為 (1) 以入伙紙批出量作為計算新樓供應量未必準確,因為絕大部份的新樓銷售均以樓花形式出售,未有入伙紙前已經賣曬;另外(2) 即使每年供應2萬多間新建房屋可能仍然遠低於需求,所以樓價仍然繼續上升。 若果參考樓花和現樓的總批售量,結果更加不合理。圖2 加入了每年地政總署批准的樓花及現樓銷售量,批售量比落成量更多。過去四年實際上可供一手市場出售的新樓單位數量高達75351間,比取得入伙紙的新樓落成量還要多出超過一萬間,大若比落成量多出16.6%。換言之,無論是計算實質落成量或者樓花及現樓批售量,過去四年均呈現大幅增加趨勢,但同期的樓價卻仍然向上,並沒有因為新樓供應量大增而回落。 圖2 全港在2015-2018年間每年的住宅落成量、樓花及現樓批售量及樓價指數 那麼會否因為供應量仍然遠低於需求量,因此樓價繼續向上?大家只要參考每年的新樓銷售量,便可以否定這一推論。圖3 加入了新樓銷售量一欄可見,除了2015年外,其餘各年的新樓銷售量均少於樓花及現樓批售量 (實際賣出量比批准出售量的少),四年來合共出售只有67897間新樓,比起可銷售的數量少了7454間;合理的原因或有兩種,要不然就是賣不出,否則就是發展商寡頭壟斷,操控供應,故意減少供應量,令樓價高企。 圖3 圖2 全港在2015-2018年間每年的住宅落成量、樓花及現樓批售量、新樓銷售量及樓價指數 香港政府認為係後者,所以提出要向發展商徵收新樓空置稅,以逼使發展商儘快把新樓出售;但發展商否認,並指新樓是賣不出,徵收空置稅對他們不公平。無論誰是誰非,兩者皆意味著即使增加了房屋供應,亦不一定能令樓價回落,因為樓宇可以賣不出,也可能被寡頭壟斷的發展商操控,故意惜售。事實上,過去五年的銷售量數字非常穩定,平均每年銷售16950間,方差只有1079,可能反映市場的需求量非常穩定,若然,則表示過去三年的批售量遠高於需求量,並非供不應求。房屋需要當然可能很高,但需要不等於需求,在當時的市場價格,即使供應增加了,但銷售量卻沒有增加,反映供過於求。再者,過去半年已有兩幅地皮流標,反映發展商對後市轉趨審慎。 相反,由於大量熱錢留港,令香港八次沒有跟隨美國加息,合理解釋了樓價持續向上的原因;去年底當香港銀行公會跟隨美國第九次加息,香港的樓價便從高位回落;但隨著上星期美國聯儲局決定停止收水,並停止加息,甚至有可能調頭減息,香港樓價馬上又再向上衝,實質利率理論的解釋能力明顯比供應不足理論為高。 因此,當大家思考應否支持填海與否時,不應想當然以為只要填海有地增加房屋供應便可壓抑樓價,這是沒有實證支持的幻想! #樓價 #房屋供應 #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