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Life:澳洲打工度假
文章數
56
追蹤數
23
已付費
2
追蹤專題
付費閱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觀點啟發
生活雜談
農場採果生活
營收損益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觀點啟發
生活雜談
農場採果生活
營收損益
農場採果生活
結束了,我的澳洲打工生活!最後一次的農場薪資收入大公開
想要用一年的時間賺到百萬,並非是不可能的,你不需要周周破千,只需要大概每周平均840元左右,持續52周即可(或是周薪稅前977元左右)。 不一定要找到一個四季穩定的工作,像我就是靠拚一波旺季來補淡季的低薪,只是運氣很好,一下飛機就能找到工作,才能剛好用一年的時間「賺」到「至少」「稅前」百萬。
Patrick.Wong
2021-12-14
6
澳洲打工一年,究竟能不能百萬年薪?讓我用農場一年的薪資單告訴你
以前只能看網友分享,現在我也能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大家,自己在番茄場採了一年番茄,到底有沒有年薪百萬? 自己賺進年薪百萬的前提,是建立在進入農場之後開始算起。 如果不單看農場工作一年,而是登入澳洲開始算起,自己實際上總共花了一年四個月的時間才賺進百萬。
Patrick.Wong
2021-12-07
3
澳洲農場待半年,到底能賺多少錢?第二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分析
時光悠悠一晃,一個半年又過去了,總算是從淡季熬到旺季。公司現行的時數控管政策,二、三簽還是集得到,但很多想賺錢的背包客,賺不到往年那麼多的錢,公司變成集簽證、賺農場經驗的過渡站,許多背包客騎驢找馬,等著下個跳槽的時機點。 除此之外,時數控管政策的緣故,淡季薪水太少,也是拉低平均值的關鍵原因其中之一。
Patrick.Wong
2021-11-30
6
從下屬的角度看空降主管與資深員工的磨合:空降主管該知道的幾件「小」事
中階主管最大的挑戰不僅要向下管理,也要學著向上管理。在採番茄時,經歷三位空降主管,跟其他採手經歷三個不同風格的主管相處,磨合的過程中受了許多怨氣。 希望以此為鑑,從自己身為下屬與空降主管相處的過程,發生的摩擦點列出來,讓自己未來有機會擔任管理職時,避免重蹈覆轍前人走過的老路。
Patrick.Wong
2021-10-05
6
制度下的雙重標準:員工隨便吃虧,但公司「一定」不能吃虧
在邊緣棚的那段日子,自己因為老闆錯誤的認知,每天被「檢核」了一陣子,直到調去原先的團隊後不久才告一段落。在被天天檢核的過程發現,數據雖然能對大致的情形描繪出一個輪廓,但數據也有它的侷限性,數據無法反映當下的所有細節,只能事後道出公司想要知道的關鍵結果。以為是掐指一算,卻算不到沒被量化的外在因素。
Patrick.Wong
2021-08-17
1
快手為了速度而不顧品質?那些我在邊緣棚被針對的日子
還記得當初被調到邊緣棚冷凍起來的時候,邊緣棚的番茄掉果很嚴重,老闆懷疑是不是快手為了速度而不顧品質?所以每天都會調閱快手每一筆的代碼紀錄,然後派主管與經理拿檢核表去檢查採果車以及採果的狀況。與其解釋一百遍,更好的方式就是動手做給他們看,時間會證明一切,數據也會說明一切,結果會證實老闆說的到底對不對。
Patrick.Wong
2021-08-10
5
不要在制度面前隨便搞差別待遇,那只會輕易暴露出你對制度的無知
在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面前搞差別待遇,只是公然讓人明顯看清一個人的本性與無知。會有差別待遇的感受,主要來自於前任主管跟現任主管,在管理上熟識度差異的緣故。新主管空降後,會造成這樣的誤會,很大的原因來自於主管對制度的不熟悉,不懂制度設立背後的邏輯,滿口胡言也不聽下屬的解釋,導致說出與公司價值背離的發言。
Patrick.Wong
2021-08-03
4
我在澳洲農場所遇到的兩位主管:會做「人」的主管與會做「事」的主管
在農場採番茄的這段期間,有兩位主管的管理風格引我注目。一位是我番茄團隊主管,也是整個採果部門的最高主管;另一位則是包裝部門負責包裝番茄的團隊主管。 至於他們各自的管理風格有甚麼不同呢?自己又從他們身上觀察到什麼、學到什麼?就隨著本文繼續看下去:關於我在澳洲農場與兩位行事風格秉異的主管相處觀察紀錄。
Patrick.Wong
2021-07-27
3
如何知道自己採果速度的極限?
如何測試自己採果速度的極限?會想到這問題,是因為自己速度也達到一個瓶頸,不知道是已經到達自己的極限,亦或者還有其他進步空間?思來思去,搭配日常的工作觀察與經驗,最後得出兩種方式: 1. Set車與不Set車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2. 有果跟沒果之間的時間差(或速度差)。
Patrick.Wong
2021-07-20
2
如何讓採番茄的績效獎金收益最大化?單打獨鬥與抱團作戰的選擇
一個人績效賺的不多,團隊合作是否能賺比較多呢?在用幾篇文章釐清因果關係後,我的直覺開始告訴我,團隊合作好像真的能賺的比較多。 我將現行計算個人績效的方法,跟假設團隊績效的公式套進去比較後,發現結果跟想像中的不盡相同!意外的結論,也讓我重新體驗一回何謂:「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Patrick.Wong
2021-07-13
5
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
還記著不時進不同部門支援,總有陌生同事跟自己搭話,通常都會用「你哪個部門的?」當作話題起手式。往往別人聽到我來自採果部門,第一時間反應離不開下面幾句: 採果賺很大捏!Bonus賺很多吼!聽說你們旺季時薪水周周破千! 但真相呢?並不是每個人都採得快,也不是人人都有績效獎金。透過這篇文章,聽我娓娓道來。
Patrick.Wong
2021-06-08
3
基本時薪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關於基本薪資和績效獎金,賺哪個才划算? 對於快手而言,雖然採快可以多賺獎金,但是如果沒有拿捏好時數與獎金之間的平衡,其實虧的反而是自己;對公司方而言,採手採得越快,他們省下的人事成本則是越多。 不是賺獎金不可以,只是再賺績效獎金的時候,不要忘記基本時數才是根本,以免造成因小失大,捨本逐末的情形發生。
Patrick.Wong
2021-05-25
4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