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Mike Mozart @flickr CC by 2.0 公眾人物要否認某事情時,很喜歡說:「不存在」甚麼甚麼。例如上一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早於2012年就已被《主場新聞》(已行山及死亡)嘲諷為「不存在主義者」。僭建(違建)處理了,僭建就「不存在」;UGL事件(梁振英涉嫌收取澳洲企業款項)純屬政治炒作,「不存在」利益衝突;政府「不存在」與黑勢力合作或妥協;「不存在」違反聯合聲明……其他官員或政客都喜歡用「不存在」。就連當時的死對頭,曾俊華最近也「不存在」。 當曾俊華去幫香港電台做嘉賓主持,特區政府批評他,事前沒徵詢「前任行政長官及政治委任官員離職後工作諮詢委員會」,曾俊華解話,說自己一直與政府聯絡,亮相也只是嘉賓性質,沒有酬勞也不是工作,「不存在」不尊重申報制度或不合作。 這種句式是轉折的,不是直接的表達。在曾俊華的例子,他可以直白的說,「我沒有不尊重申報制度或不合作」;不使用「雙重否定」,更加平直的說法是:「我一直尊重制度,一向與政府合作。」 而要用到「不存在」甚麼甚麼,是因為先有一件事,或一個現象,然後對之客觀地否定,在這個否定之中,並沒有「人」或「我」的存在。這種說法,是為了儘量表現出客觀,將事情理性化為一個科學化或物化的過程。當然,曾俊華否認,這明白是曾俊華的「意見」。但曾俊華連「我」也不想提,希望語句表達出的意象,是客觀到底的地步,他希望這聽來更像一個事實。我不是因為私心或自我而否認這件事,而是這件事本身就「不存在」,所以連否認都不用否認了。 將事情客觀化的手段,離不開切除自我或者本體。事情沒有「我」,看來就客觀了一層。事實上不是高官政客才會用,我們也經常用。騷人墨客是隨街都見到的例子。辛棄疾的名作:「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他不會直白的說,我在政治上受到迫害,非常害怕、非常纏身。不會,它藏起來。在文明的金字塔上,似乎崇尚「刀套」還多於「刀」本身。 歌詞也是如此。「山歌」和「精緻歌曲」,也就是直接說話,還是繞圈說話。其實精緻歌曲寫的還不是「阿哥有意妹有心」,但我們不會唱這樣的歌。這樣太粗野,很不有型。想起有一些朋友說,跟日本人戀愛很難,他們不只不願意表達想法,連細微的感情都表現得很壓抑和迂迴,不斷地繞圈。 文明到了極點大概就是如此。那是連自己呼吸的暖氣都感受不到的冷冰。正如我們現在也很難訴說自己的感受。我不高興、我感到若有所失,現在我們不會說出來,因為「盡訴心中情」一點也不「Sophisticated」。就像「好的現代中文」,現在大家都會說那種冷靜抑制的風格。 文明或者社會化,也許就是假裝客觀,假裝不計較自身,久而弄假成真。我們在自己的世界,也就逐漸成為了核心的外圍。就像土星外面的那個木星環,只是黑暗宇宙飄浮的一堆冷岩殘骸。 延伸閱讀: 物化結衣及無調性女孩 人很化學,或者情緒也一樣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