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的哭聲》The Nightingale 台灣上映日期:2019-09-12 傳影互動 發行
《夜鶯的哭聲》讓我再度懷疑影展外媒承受驚悚電影的能力,是否只有國小等級?這部號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讓觀眾嚇哭,讓影評不敢直視,讓外媒毫不思索給與「限制級」等級評價的驚悚電影,廣告詞大大寫著「你敢看到最後嗎?」《夜鶯的哭聲》真的有如這些人所說得這麼可怕?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我需要找個心理諮商師,好好檢查我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
故事設定在18、19世紀之際,英國將罪犯送往澳洲大陸進行開拓,白人侵佔原住民土地而時常引發衝突的年代。一位愛爾蘭的女性移民-克萊兒,因為丈夫小孩被軍人惡霸所殺,帶著一把槍追殺殺夫仇人,並在山區叢林裡展開她的復仇之旅。
電影的步調十分平緩,也充滿著珍妮佛肯特,這位澳洲女導演以強悍女性的視角觀點切入「復仇」主題,卻有別於過去以男性復仇為主的故事,陰柔之中帶點殘酷又不堪的現實,配合著窄銀幕的畫面比例,讓人觀眾體驗了臨場感、壓迫感十足的電影。
她嘗試挑戰結合「女性」與「暴力」兩種元素,不得不說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也創造了相當特別而且有趣的影像空間。電影開頭的「性暴力」十分驚人,完整呈現了男性就體制內和體制外對女性的壓迫,帶出了後續劇情像是壓力鍋蓄積能量最終爆發的過程。
飾演女主角克萊兒的艾琳佛朗西斯,證明了她能夠將一位從原本依靠男人,轉變為對男性報復、初嚐復仇滋味的女子詮釋得十分有層次,一步步邁向怒火攻心卻又被噩夢纏身、陰影揮之不去的哀傷情緒,相信觀眾們能夠深刻體驗她的錐心之痛。
縱使她在片中當中犯傻、粗線條而搞砸計畫的行為,令人大翻白眼,但這也反面說明了復仇、暴力談何容易?當手中握有象徵權力的刀槍,我們真的能夠像過去好萊塢復仇電影般得驚心動魄、可歌可泣嗎?我想現實並非如我們想像,《夜鶯的哭聲》給我的震撼就在於它的真實感。
而過去以暖男形象,出現在眾多劇情片的山姆克萊弗林,也在本片有相當精彩而且令人坐立不安的演出:「暖男」變「渣男」,似乎也是本片的一大話題。不論是片頭開場無心帶兵,一心求升官,和壓迫女主角的施暴者角色,都讓人恨得牙癢癢。我想,一個反派做到這樣的地步,也是一種成功的表現吧!
有趣的是,「刀」和「槍」在片中以小刀和燧發槍這種殺傷力有限的武器型式登場,沒有大場面的打鬥,反而在大量對白、對峙、甚至是歌聲中發生暴力事件,清楚讓觀眾感受到角色情緒和劇情氣氛,呈現了相當有儀式性影像設計。換言之,若是抱著看緊張刺激的野外追殺場面,那麼《夜鶯的哭聲》恐怕無法滿足你的娛樂需求。因為它所追求、呈現的復仇故事,可能就發生在你我的生活周遭。
整體而言,《夜鶯的哭聲》讓我看到了有別與過去復仇類型電影的「暴力」描述,也看到了一位女導演對女性角色的形塑上,呈現多元樣貌的觀點。「性」、「暴力」加上穿插其中的澳洲開拓史,原住民和白人移民的衝突,也不經意地在劇情中被提及,試圖透過種族迫害,帶出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的無奈。
但長達2小時又16分鐘的片長,似乎讓人些許吃不消,節奏上也有別於好萊塢電影而呈現一種平緩的均一感。有將近九成的劇情取景於澳洲深山,畫面上也呈現了許多澳洲的自然森林美景,對比到殘酷無情的殺人行為,畫面上是多麼地諷刺、淒美。
至於那個「你敢看到最後嗎?」的問句,我可以很肯定回答,當然敢啊!因為都撐過了2小時,那麼還差那16分鐘嗎?
但在影展首映中途離場的人們,或許真的不是因為受不了當中的道德爭議片段,也不是不敢看到結局。換個方式問:「你想看到最後嗎?」或許比較恰當。
電影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