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黃本本】《返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返校》的可貴之處,在於其題材的選擇以及其成功的推廣,並不是說台灣沒有其他的電影面對過白色恐怖這樣的歷史背景,而是考慮到現在台灣觀影的大環境,台灣需要這樣的一部商業片。在此就商業導向的電影做討論,從製作面和消費面,商業片都確實的佔據著大半的台灣電影市場。主流商業價值使台灣近幾年的電影發展幾乎陷入停滯,明顯市場導向卻又了無新意的電影持續破壞台灣電影帶給觀眾的印象,浪費資源暫且不說,這樣的狀況更會在製作和消費兩方面進入負面的惡性循環,壓縮了好電影出現的可能。而《返校》的出現,有望帶起台灣的電影,開始轉向台灣過去的歷史題材,我想這對台灣電影的深度和廣度皆有所助益,出資者會更願意去投資這類型的電影。在達成商業價值的同時,或許也能喚起更深刻的探討,以及電影更可貴、更重要的特質。
雖說時代已與過去不同,電影之於人們已不再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但其對大眾的影響仍是劇烈的。一部深刻的電影,能夠喚醒沉睡的社會大眾,甚至能激發出某些意識形態的產生。在離白色恐怖時期不久的現在,這個民主程度已非同日而語的台灣,是有能力去面對過往的,也必須得開始嚴肅地去正視,並銘記此刻的自由非理所當然,而是先人的血淚與痛苦所滋養。
以上皆想說明《返校》題材的重要性,的確是已超出對電影本身的探討,這樣是不公平且反客為主的,但這也反映了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絕好的題材潛力,普通的電影呈現。」
《返校》改編自遊戲,以電影呈現後實屬有利有弊,幾場明顯是移自遊戲的場面十分驚人,尤其是禮堂的幾場戲,美術、音效和剪輯都十分到味;但卻也看出在媒介轉換上的困難,受限於遊戲本身的劇情,使本片的劇本顯得單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改編應該要能做好的工作。
本片試圖要融合諸多類型電影的元素於一體,但顯然是不太成功,全片看來在政治驚悚、恐怖片、懸疑片和愛情片的邊緣來回焦慮掙扎,電影開頭的處理算穩重,但隨後在配樂風格的突兀轉換中已略顯失衡之感。本片採用的章節的形式顯得多餘,對電影本身沒起到作用。在敘事上,本片大量借用回憶的手法來補足劇情線索,在回憶的呈現上,其色調的選擇彷彿讓我感受到製作面的猶豫,在黑白或彩色的選擇上不知該如何取捨,且回憶介入的時間點以及手法,也並未增強本片欠缺的懸疑感。監製曾說過,本片主要還是聚焦在人,我想其指稱的便是本片後半部的愛情走向,這樣的選擇使故事先前在政治環境上鋪陳的廣大背景,收在單一角色的一己私慾,雖說其背後要引申的是錯不在人(電影直接化為台詞),但不免會限縮故事的格局,過多的類型元素混和在一起,反而互相減少彼此的力道,讓本片的結尾除了劇情明朗之外,沒有甚麼力道殘留。
《返校》擁有諸多如標語般的重要台詞,台詞本身的涵義深刻扎心,但本片選擇的表現方式不夠深刻,略顯可惜。在原作遊戲中,有許多隱而未明的線索與暗示,電影在改編時,則選擇從中延伸發揮,讓暗示擴大成具形象的文本,使意義明瞭,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選擇,隱藏意涵的全然呈現以及台詞化,反而減少劇本的層次、稀釋懸疑性、更放棄本片迫使觀眾去想像的可能。換句話說,本片說得、放得都太多,忽略了有時無聲勝有聲,真正精采而耐人尋味的,是那些未說出口的以及在鏡頭之外的。
本片的控訴對象,是虛構的客體以及虛構的故事,並不是國民黨,頂多只能說是指涉國民黨罷了。從此來看,加上其表現手法摻雜大量幻想的元素,因此大大降低真實性及批判力道,觀者無法從本片,獲取批判的證據以及理由,所以本片聲嘶力竭說出口的「不能忘記」,其對象仍是限於對劇中的虛構人物,但儘管如此,仍是給了現代的台灣一巴掌,讓社會有機會認真省視,並期許本片的影響能帶來更真實、更具批判性且說得更好的作品。
會選擇先就《返校》的題材來敘述,主要是不希望因為我對電影本身的喜惡,而被錯誤的認為不重視本片題材的重要性;但當然,我也不樂見本片因為題材,而被掩蓋其身為電影的缺失。綜觀而言,我仍然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國片,至於是否能成為里程碑,就端看之後的台灣電影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聊安東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楊德昌導演善用多線敘事,在故事背景的大城市中,取複數位角色來分別敘述,並從不同故事中體現核心價值。楊導關注著不同角色間的遭遇和故事,細膩的刻劃各自內心深層迷惘的面貌後,再漸漸拉向核心主題,甚或收回發散出去的故事線,導向主線故事的結尾。本片便是運用此手法,由攝影師小強開頭,伴著即將失去寧靜的早晨,我們
楊德昌導演善用多線敘事,在故事背景的大城市中,取複數位角色來分別敘述,並從不同故事中體現核心價值。楊導關注著不同角色間的遭遇和故事,細膩的刻劃各自內心深層迷惘的面貌後,再漸漸拉向核心主題,甚或收回發散出去的故事線,導向主線故事的結尾。本片便是運用此手法,由攝影師小強開頭,伴著即將失去寧靜的早晨,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涉及《鬼才之道》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在《鬼才之道》詼諧、笑鬧的霓虹招牌底下,還暗藏著華人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陰影。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這是《返校》電影版、影集版都有的主題;但實際上,或許我們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從編劇乃賴的第一本科幻長篇小說講起。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聚集台港馬演員陣容的台灣賀歲竊盜喜劇片《還錢》、由編導金泰勇與女星湯唯夫妻檔聯手打造的韓國科幻電影《夢境》。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接觸背景: 挑選這則事件的原因為,看到標題與中學有關,讓我想到之前就讀高雄中學時,我們學校在歷史上也擁有類似的校園組織,如有名雄中自衛隊,於是挑選同為以校園做出發的事件。 影片內容省思: 在影片下方說明欄看到,基隆中學事件為先前看過的台灣知名電影「返校」之故事背景,令我回憶在電影之中,學生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白色恐怖是台灣歷史非常悲傷的一頁,而且實際上白色恐怖的遺緒至今依然存在,陰魂不散。 1947年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之後三月清鄉,台灣人死傷無數, 但落後民族統治文明民族的原則不會改變,就是殺。 於是文明水準完全跟不上台灣人的國民黨政權,只能用更殘暴的方式對待。 當年國民黨人拿手槍搭霸王車、拿手
Thumbnail
不難看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少了什麼!而這少了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台灣電影的現狀,說不上不行或很難看,有把故事講完,但哪裡就是覺得少了什麼~~而且這個現狀其實也很久了XDDD
Thumbnail
只是因為嫉妒,殺死了七個人;只是因為嚮往自由,就被處死刑;只是因為喜歡,做了錯誤的決定;只是因為聽了一半,而產生誤會。 這些因果關係,都極為簡單,造成的結果卻得不償失,極為慘烈。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涉及《鬼才之道》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在《鬼才之道》詼諧、笑鬧的霓虹招牌底下,還暗藏著華人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陰影。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這是《返校》電影版、影集版都有的主題;但實際上,或許我們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從編劇乃賴的第一本科幻長篇小說講起。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聚集台港馬演員陣容的台灣賀歲竊盜喜劇片《還錢》、由編導金泰勇與女星湯唯夫妻檔聯手打造的韓國科幻電影《夢境》。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接觸背景: 挑選這則事件的原因為,看到標題與中學有關,讓我想到之前就讀高雄中學時,我們學校在歷史上也擁有類似的校園組織,如有名雄中自衛隊,於是挑選同為以校園做出發的事件。 影片內容省思: 在影片下方說明欄看到,基隆中學事件為先前看過的台灣知名電影「返校」之故事背景,令我回憶在電影之中,學生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去年入場觀賞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雖然當時票房和口碑平平,但近期在Netflix上架後卻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好評。串流平臺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戲院文化的不合時宜?現今觀眾更趨向家庭影院。此外,劇情中對新興宗教的描述也引發了深思,如何判斷善惡有別?這些議題都值得探討。
白色恐怖是台灣歷史非常悲傷的一頁,而且實際上白色恐怖的遺緒至今依然存在,陰魂不散。 1947年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之後三月清鄉,台灣人死傷無數, 但落後民族統治文明民族的原則不會改變,就是殺。 於是文明水準完全跟不上台灣人的國民黨政權,只能用更殘暴的方式對待。 當年國民黨人拿手槍搭霸王車、拿手
Thumbnail
不難看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少了什麼!而這少了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台灣電影的現狀,說不上不行或很難看,有把故事講完,但哪裡就是覺得少了什麼~~而且這個現狀其實也很久了XDDD
Thumbnail
只是因為嫉妒,殺死了七個人;只是因為嚮往自由,就被處死刑;只是因為喜歡,做了錯誤的決定;只是因為聽了一半,而產生誤會。 這些因果關係,都極為簡單,造成的結果卻得不償失,極為慘烈。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