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在看完《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之後

2019/10/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村上龍。
便利商店、居酒屋、公園、KTV、結婚喜宴、聖誕節、車站前、機場,這些是生活中「到處存在的場所」,人們在這些場所裡,度過每天的日常。這本書收錄了八個故事,八個不同的主人翁,尋找著自己存在的意義。
只要到那些地方去,幾乎必定是和各式各樣的陌生人相處在一個空間,周圍隨時會響起人聲,說話聲或笑聲,和收音機和電視那令人放心,能夠當作背景的聲音不同,不是在螢幕和機器裡,不是與自己保持著安全距離、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有些人可以將這當作白噪音忽略,有些人可能會被影響,因此感到緊張。
人們待在相同場所,做著相似的舉動,吃飯、購物、閱讀,彷彿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時間的界限,都逐漸融解。就這麼一直待著,完全不知道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
除了我之外誰也沒注意。
作為群聚生物,我們其實很擅長忽略自己以外的人。很常可以看到,在餐廳、或是任何聚在一起的場所,基本上誰也沒有在聽別人講些什麼,只是對耳朵接收到的字彙做出反應,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
聲音、神情、動作、言語,相貌、服裝、臉色、姿勢,我們隨時都在表達自己,雖然不一定會被注意,或是連自己都沒注意。
有時候會突然覺得日子無聊到令人有些害怕,每個普通人一輩子都困在「普通的人生」的範疇裡頭,自己和大家都一樣,似乎哪裡都找不到那種過著特別的生活的人(電視裡的人不算)。
就這樣逐漸失去生命實感,即使面帶相同的微笑,也覺得生活沒有魅力、事情沒有意義,像是被一層厚玻璃隔開,無論看什麼都記不清楚。
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
村上龍在後記提到,「現在」是個閉塞感越來越強的社會,人們無法獲得充實感、害怕認真思考,轉而選擇脫離和逃避。(這本短篇集出版於2003年,在16年後的今天來看,似乎依舊如此。)
這些故事以隨處可見的場所作為舞台,描寫以出國、或是任何方式離開現況的人,尋找唯一希望的模樣,雖然主角都是不同的人,卻是那樣的相似。
面對尚未去做的改變,人們總是說著「不可能」,耗盡了追尋任何目標的力氣,就這麼駐足不前,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及可能性。期待能有什麼會來幫忙支撐自己,不論什麼都好。可是真正能夠作為支撐的東西,就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
希望,是一種「未來會比現在更好」的想法。閱讀完整本書之後我終於看懂,在書封左上角那句「有沒有別人無法共同擁有的,只屬於自己的希望?」是什麼意思。
我們需要的不是社會大眾、普世價值的希望,而是「個人的希望」,希望自己的未來會比現在更好,並且付諸行動。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6會員
344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