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之內,視而不見

2019/10/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視野之內。
在頭部不動的前提之下,當眼睛不轉動,向前方注視固定物體,同時可以看到周圍空間內的其他物體,這個空間範圍,就是「視野」。
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視野大約是雙眼的向內60度角、向外95度角、向上60度角、向下75度角(摘自維基百科,條目:人眼),這樣的數據雖然沒有很厲害,也還不算太差。不過事實是,人們很擅長在看得見的時候「看不見」。
「視而不見」這詞最早出自《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禮記成書於戰國時代(結束於西元前221年),也就是說,這是個至少存在兩千年以上的技能,如此歷史悠久。
可以看見,有能力看見,卻選擇「看不見」。視若無睹、睜眼瞎子、turn a blind eye,許多詞彙都在講同一件事。
視而不見。
比起心不在焉的疏忽所造成的不關心或不注意,很多「視而不見」是故意的,是在看見之後才假裝自己沒看見,或是明明就正在眼前,卻不知道為什麼看不見。
看不見糧食短缺和飢荒,西元299年的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糜」,沒飯吃那為什麼不吃肉;看不見市場經濟,以為跟著喊「發大財」就可以賺錢,要是口號能夠變成現金,世界上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工作。
很難用邏輯和道理去解釋這樣的現象,所以對於「盲目」,會覺得無法理解、不可理喻,會很想問對方是不是沒有腦袋,或是直接認為對方沒有腦袋。
有時候會覺得疑惑,願意使用自己的腦袋,從不同角度和立場思考,想要知道和「看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這樣的人,是不是稀有生物。
只想看見自己想看見的。
很多人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這樣的人時常會搬出類似「眼見不一定為憑」的大道理,卻說的似是而非。其實他們根本就不在乎到底見或不見、有憑或沒憑,就算你把證據、真相、白紙黑字的文件攤在他們眼前,依舊「視而不見」。
他們只想要自己的情緒被認同,不論那是多麼不合理、多麼偏激的情緒,只想滿足自己的偏見與謬論,並且要所有人都聽他們的話。這是超乎想像的狹隘,認為世界只能是、必須是他們眼中的樣子,那些沒看見和故意看不見的都不存在。
是害怕去承認自己的渺小,拒絕接受這個世界;還是真心驕傲狂妄,認為自己絕對正確,宛如全知全能的神。或是兩種同時並存,就像自卑和自大是一體兩面。
野生動物如果對四周環境「視而不見」,很容易就會被掠食者吃掉,所以不可能這麼做,而且還要用各種方法擴展視野(山羊的水平瞳孔、烏賊改變眼球晶體)。
可是物種演化至今,人類已經沒有天敵,就算對全世界「視而不見」,也不會死掉(除非是對紅綠燈或平交道這麼做)。說不定一兩百年之後,人類的視野能力就會退化,反正也用不到。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47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