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
你還記得你的高中制服嗎?
1897年,日本政府在士林成立了「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在1922年升格為「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就是如今的「中山女高」。在日本時代又被稱為「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除了裡面學生大多招收台灣女子以外,也是第一所日本在台設立的第一所新式女子教育機關。
在查詢女子學校制服時,很難不查到三高女的制服,除了歷史悠久,畢業照片非常詳細以外,還有著非常嚴密的服儀制度:「裙子必須高於腳踝十公分、上衣下擺要比袖口高五公分」,連裙子的打摺與質料都有規定。在我們之前發布的雜談〈我不要穿制服啦〉,就有網友和我們分享她在學校時的規定,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有一種穿越古今的感覺呢XD!
這幾年隨著政策改良與風氣開放,服儀制度也逐漸放寬,因此我們決定重現這件二十世紀初的制服,在這個台、日、西三方融合的時代,身為第一所新式女子學校,更有著它的代表性,一起來看看當時那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制服吧!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制服
[埒倒眉]
把平常垂在額前的頭髮梳成橫面,並用植物黏液黏附,這裡的前髮有點像是斜劉海的樣式,頗有現代女性的樣貌。
[台灣服](大襟衫)
在1912年的第三高女畢業照中,可以看見日本女學生多是行燈絝搭配小袖,台灣女性多是搭配慣穿的大襟衫,頗有本島風情。
不同於清領時期的大襟衫有繁複的緄邊與繡飾,日本時代的大襟衫更多了一點洋氣,比如領口的部份加上了蕾絲裝飾,布料也是直條紋的洋布,剪裁也更為貼身,下襬較清末短。
除此之外,就讀第三高女的台籍女子大多有一定家境,因此大襟衫也較同期台灣女子華麗。
[紫紺絝](行燈絝)(はかま)
1900年代日本女學校開始以下身著女絝做為制服,大多華族女子學校使用的是海老茶色的女絝,當時多為日本人就讀的「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便是使用海老茶色的女絝。
而多為台人就讀的第三高女則是規定使用「紫紺色」,並在下襬處加上兩條黑紋作為校訓和區別。
[綁帶靴]
不同於過去穿著腿褲和布鞋,進入二十世紀的女性開始穿著西式的黑襪與皮鞋,但在二十世紀初,在日本搭配行燈絝的鞋類,多為需要綁帶的長筒黑皮靴,因此這邊我們沿用此搭配。
而台灣等到皮鞋進入到中產階級開始流行,大概要一九二零年代左右。
◆才女們的住宿日常
在《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中,有一段訪問當年就讀台南第二高女阿嬤們對於制服的印象,她們回憶道,當時的制服褶裙非常難整理,只要洗過後沒有熨斗,就會有非常難看的摺痕。
那宿舍沒有熨斗怎麼辦呢?
「榻榻米!只要睡前把百褶裙的摺痕理順,鋪上一片紙板壓在榻榻米下,隔天早上就有摺痕整齊的裙子可穿了!」阿嬤們異口同聲的「推薦」榻榻米。
如同我們學生時代的外宿生活有很多回憶,當年的女學生們也一樣。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成立後,開始有中南部的學生北上就學,她們也是台灣女學生中第一批住宿生。
以往未嫁女性長期外宿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求學而長期住宿在外,更是觀念上劃時代的轉變的大事。一群女學生與老師外宿,在當年也曾經引起路人圍觀,或是遭人非議,但離開家庭與同儕們共同生活,卻也是建立當時女性自主人格的一個契機。
除了讀書自習以外,為了不要女學生們住宿太過無聊,宿舍也會定時安排一些活動,像是在1915年陽曆5月5日的日本端午節,老師們就帶領住宿生製作柏餅(一種和菓子),藉由文化體驗讓大家更接受日式生活習慣;或是假日時由老師帶領出門見學旅遊、以カルタ(歌牌)這種傳統遊戲為教具來學習日語等等。
隨著時代演變,進入到較為開放的1920年代時,不少中學生罷課抗議事件,很多都是以宿舍為「大本營」策劃指揮的。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對了,服飾誌的兩個小編就是一起外宿的室友喔,我們現在正在為了要吃什麼宵夜而打架。大家有什麼推薦的食物ㄇ?
委託繪師:南綠
參考資料:彭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池上良太《圖解日本裝束》、鄭麗玲《阮ê青春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