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會覺得尊重孩子就是要聽從孩子呢?有多少父母會思考尊重孩子這個話題呢?有多少父母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尊重孩子呢?
為什麼這個話題會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呢?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關注角度,雖然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為他們提供生存所需,但也無可否認他們是獨立且獨特的存在。基於這個觀點,我從心底裡認同應該尊重孩子,只因為他和妳我一樣是一個「人」。在日常教養中,我不太願意用大人優勢去“脅迫”孩子乖乖聽話,當然我得承認在我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技巧之前,我也確實這樣做過。
同時,從常識中我也知道,父母不可能聽從孩子一切的需求,就他們來這個到地球的時間,他們的成熟度和判斷力而言,“孩子聽從父母,父母為孩子做決定”是相對必要的選擇。
我在實際的教養中,會遇到的問題有二:一是如何尊重孩子,二是基於尊重孩子的前提,如何協助孩子聽從父母。對我而言,沒有選項三“聽從孩子”這一問題,也許我也會做出孩子“想要的”選擇,但我會認定那是我的決定,而不是“聽從孩子”的決定。
孩子應該從“被父母聽從”的責任困境中被釋放出來,那是太沉重的擔子,不應該放在他們身上。父母要承擔起“做決定”的責任,並真的面對和做到“尊重孩子,並協助孩子聽從父母”。
“訂立明確的規矩和界限,是你無法迴避的責任,這一點無庸置疑。孩子越小,就越不懂就長期而言,什麼對他是有好處的。這必須由你決定、由你負責。”——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 Kast-Zahn)《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
關於這兩點,以我為例,在許多的“雞飛狗跳”的情境下,並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反思,學習和練習。我最近讀到的書中有兩本有相關的觀點和實例。一本是《超級嬰兒通:天才保母崔西的育兒秘訣》,另一本是珍娜.蘭斯柏(RIE教養法)的《相信孩子的能力,從獨玩到自信成長:不打罵也不寵壞,瑪德葛柏教養法的第一堂課》。
這裡我不再贅述書中內容,只把我的心得體會紀錄和分享出來,也持續的提醒我自己:
1.父母的權威是被賦予的,不需要搶奪,也不需要擔心被搶奪。
1)當父母預設了孩子的立場,覺得孩子“想要的”是在和自己的決定作對的時候,會認為自己的權威被威脅,就更難去做到尊重孩子,真正解決問題。
2)父母對孩子要給予時間,給予陪伴,給予傾聽,給予同理,但不要給予孩子決定權,決定的事情無論對錯,後果都是由父母或照顧者承擔。所以尊重孩子不是要聽從孩子而失去父母的權威,而且也不用為了捍衛權威,而假裝父母的決定一定都是對的。
2.尊重孩子,意味著父母需要停下來“聽見”孩子,他的感受,他的看法,他想要的,也許不合理,但出於一個小小心靈,值得被了解,被理解。尊重孩子,不意味著一定要按照孩子“想要的”去迎合他/她。尊重孩子,甚至不意味著我一定能解決他/她的問題,而只是願意陪伴他/她一起度過。而反過來,如果父母沒有試著去聽見孩子,即使總是聽從孩子,也不能讓他獲得安全感,反而會促使他們不斷嘗試各種辦法,想要找到父母的底線。所以父母不是“聽從”孩子,而是基於“聽見”孩子而做決定,前者是糟糕的情感忽視,後者是健康的設立界線。
3.在孩子兩歲以前,我們似乎需要刻意的提醒自己要給予尊重,尊重眼前這個幾乎所有行動和維持生命都需要我們協助的柔軟小生命;當孩子進入兩歲所謂“叛逆期”,嘗試“不聽從父母”的時候,父母應該為此感到喜悅,也要繼續基於尊重,並堅定的去設立規矩和界線。當一些小孩到了兩歲,不能如預期表現出來那個年齡應該有的行動力,照顧者開始著急,為解決孩子的“症狀”而急著嘗試各種方法。但我想除了應對症狀找方法,也要看到這是孩子發出的一個訊號,幫助照顧者靜下心來全面的思考“尊重孩子”的議題,調整自己的態度和做法,將孩子成長的自主權還給他們。
4.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透過外在的行動,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確實有聽見他們的感受,這會鼓勵他們繼續的表達,並接納自己的感受,並做出發自內心的正確決定。重點不在於是不是要說“不”,或者說“不”的頻率有多少,這樣人云亦云的生搬硬套,而是父母的心要願意去了解,去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總會找到一些最適合彼此的方式。
我相信,基於尊重,家庭成員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互動,擁有彼此所屬的健康關係,互相提供支持。當我心裡有了這個結論的時候,這個盤旋在我腦海裡的話題才稍稍安歇了,心想或許日後我可以再整理分享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中不被父母聽見,甚至被誤解對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