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車與糖煮魚》在網路上、手機上、路上在任何地點地方,我們都在追求排解寂寞的方法

《腳踏車與糖煮魚》在網路上、手機上、路上在任何地點地方,我們都在追求排解寂寞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email Reading Plan,來自於和朋友間的閱讀計畫,起源於想開「讀書會」但卻想不出如何開始?用email的方式雖然少了面對面的溫暖(?)但透過書寫,其實讓自己更容易沉靜下來,每個月一本書,來回討論。
本書簡介:蘭陽平原是哺育吳敏顯成長的故鄉,這裡的溪河溝渠、風土人情,不啻是他尋常生活的風景,也是他的心靈原鄉與創作來源。他大部分的散文或小說,都以這片土地作為舞台,《腳踏車與糖煮魚》,還是以素樸溫厚之筆,描繪回憶中已不復存的老街景、熟悉的鄉民、填平的河川稻田、被遺棄的神仙與老祖宗……

dear T

本來以為在月初就可以繳出這篇「所謂心得」,殊不知完全陷入了《盜墓筆記》的漩渦之中…不知道你的心得是寫什麼樣子?但我就打算先以我的個人風格隨性的寫,認真覺得用email寫信是一件很快樂而且可已整理思緒的事情,但這也是我第一次用email來進行心得,請不要太拘束。

圖來自於博客來

圖來自於博客來

OK,終究是要進入正題的。不認識《腳踏車與糖煮魚》的作者,在一開始看不到20頁的時候,心中隱隱覺得他是不是一個老人?這種「老派」的生活趣事,其實蠻能調劑枯燥的生活的,靜靜的、溫溫的、不疾不徐的;也不是說我離職後的生活很枯燥,而是擔心著無所事事的無業一族是否會落後於你們這些「勤奮的上班族」,畢竟大家都還在社會上努力打拼,我卻自顧自的停下腳步,但我這麼說你可能會很生氣吧,或許會覺得「老娘也超想沒事在家,不想在跟機車的企劃共事、不想早起追客運、不想趕著夜車回家」。我可能就是一種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概念…而就算我知道在福中,我還是要暫存一些「杞人憂天」、尚不想離開這種情緒之中。

《腳踏車與糖煮魚》在「p28熟悉的場景」,裡面其中一段寫道:

「最奇特的是,世界似乎回到那個哀鴻遍野的時代,無論老老少少,個個像個餓死鬼頭胎,只要嗅出絲毫油腥矂氣,即停下腳步排隊買吃食,也有人爭先恐後搶著占據座位或停車格。不要問為什麼,現代社會總免不了重覆搬演這幾齣戲碼。」

有時候我們進入一個工作狀態之後就會消失在人際關係之中,但往往忙一個過頭,就會猛然驚醒「我到底在忙些什麼?」,常常有這樣的反覆循環,但我都沒有得到所謂解答,當我認真想去思考的時候,可能又進入到了另一個忙碌狀態、或是懶惰狀態,其實我們都是小小螺絲釘,忙著為這個世界運轉,偶爾停下來找找樂子、思考一下世界是什麼,但終究還是要回到無限的齒輪之中。喜歡裡面寫到:「無論老老少少,個個像個餓死鬼頭胎,只要嗅出絲毫油腥矂氣,即停下腳步排隊買吃食」,覺得就像在網路上、在手機上、在路上在任何地點地方,我們都在追求排解寂寞的方法,然後瘋狂的圍過去,即使我們知道有些東西都是虛無的…

在P63的反諷讓我很有感覺,可能給全天下的人大家都會這麼覺得,但即使我們都這麼覺得,我們卻還是無法跳脫出這個思維:

「一個人只有站在如此天地間呼吸吞吐的,才叫空氣;能在這兒張開喉嚨喝飲下肚的,才叫清水。如果,有財力有辦法到田野蓋棟華麗房舍住下來,那才叫生活….」

默默想到無數在宜蘭田野的「民宿」,作者也是個宜蘭人,我們對於民宿的定義是什麼呢?我們所找尋的已經不是本質上的民宿,而是大眾期待上的民宿,我們知道應該是要更貼近真實的、更去喜歡真實的民宿樣貌,但往往我們都還是會選擇期待上的民宿,感覺很糟,但是事實。我們似乎被社會規範了很多應該與不應該,我們深知此事,但無動於衷。

好吧,這本書就是溫溫的,得我心,但不到喜愛~好奇你會怎麼讀這本書~開始你的伊媚兒之讀書心得吧!

上班愉快。

yi

#email Reading Plan 001:腳踏車與糖煮魚 (yi & T @2018.07)
作者:吳敏顯(台灣宜蘭人。曾任宜蘭高中教師,《聯合報》副刊編輯及萬象版主編、宜蘭縣召集人,宜蘭社區大學講師,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出版社:九歌文庫
ISBN:9789864501908
出版日期:2018/05/30
avatar-img
Chang Yi的沙龍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ang Y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斷外遇、回家、外遇、回家無限的循環,雖然讓人看得很膩,但漸漸可以感受到他所表示的「必須如此、必須這樣」,他需要透過這些儀式性的過程讓自己回到那塊浮木之上,讓自己記得回家...
劇情能用「溫暖的荒謬」幾個字來概括,從買四面佛被騙、借了高利貸、打算養鱷魚(到底哪來的想法?),用搞笑的對白讓觀眾可以一直看下去,似乎這些人就是我們生活周遭會遇到的人,也確實很多劇情就好像在我們周邊,例如阿祈與兒子老婆的互動、昌仔怕老婆等等,雖說劇情荒謬,但放遠的來回顧自己,我們誰不荒謬?
對於一些人來說愛情不是人生全部,Oliver應該就是那部分的人,對他而言Eilo像夏日的狂想,是內斂的愛與愛過的證據,而安穩結婚則是現實的結局,Eilo的愛是直接與張狂...
不斷外遇、回家、外遇、回家無限的循環,雖然讓人看得很膩,但漸漸可以感受到他所表示的「必須如此、必須這樣」,他需要透過這些儀式性的過程讓自己回到那塊浮木之上,讓自己記得回家...
劇情能用「溫暖的荒謬」幾個字來概括,從買四面佛被騙、借了高利貸、打算養鱷魚(到底哪來的想法?),用搞笑的對白讓觀眾可以一直看下去,似乎這些人就是我們生活周遭會遇到的人,也確實很多劇情就好像在我們周邊,例如阿祈與兒子老婆的互動、昌仔怕老婆等等,雖說劇情荒謬,但放遠的來回顧自己,我們誰不荒謬?
對於一些人來說愛情不是人生全部,Oliver應該就是那部分的人,對他而言Eilo像夏日的狂想,是內斂的愛與愛過的證據,而安穩結婚則是現實的結局,Eilo的愛是直接與張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