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成為「教徒」—Podcast 節目 百靈果News

2020/04/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名稱:百靈果News/ 主持:Kylie和Ken/ 類型:聊新聞、讀書會、訪談/ 最新集數:很多,已經耕耘五年以上/ 時間長度:新聞、讀書會約60-90min;訪談60min
華語最自由的國際新聞:百靈果NEWS
抱持著想練習英文聽力的想法來聽百靈果News,結果發現每集最多英文的地方就是節目前五分鐘主持人用中文和英文將新聞內容各唸一次,正當要大失所望要轉身離開節目,卻發現怎麼越聽越好聽...
如果你有以上症狀,那你大概已經和我一樣中了主持人Kylie和Ken的毒。主持人Kylie和Ken會介紹一到兩則新聞,每一則新聞都會花大約半小時討論相關的消息和他們的觀點,有時聊完新聞後會再分享最近看的電影或紀錄片,比如他們分析候選人Bernie Sanders跟Joe Biden誰會代表民主黨出戰,就提到Joe Biden過去其實沒什麼實績但因為露面很久,多數黑人會支持他,但是年輕一輩的黑人反而會支持Bernie Sanders,以及Bernie Sanders不受到民主黨內部支持(覺得他是Socialist)。由於兩位主持人曾經在其他國家生活,他們的經驗為節目增添了許多風采,例如在COVID-19爆發武漢封城之際,Ken分享他的中國朋友在社群中熱絡討論一夕之間全部安靜的景象。
對我來說,百靈果NEWS與其他國際新聞相比最棒的地方,就在於Kylie和Ken從不假裝客觀呈現台灣與世界、社會內部的衝突與勾心鬥角,也不為了討好聽眾做出內容妥協;相反的,幾乎在任何一集都可以直接或間接感受到他們的意識型態:支持同志婚姻、擁抱民主價值與言論自由...好幾次甚至大咧咧的嗆爆聽眾。或許有些閱聽人會因此在他們身上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認為他們屬於某個黨派或國家的打手,但他們依舊嗆爆所有他們感到荒謬的事情,並且歡迎一切合乎邏輯的討論。雖然只「入坑」半年,已經有好幾集內容讓我非常有印象,像是近期非正規集數「你知道紐約時報其實很親中嗎」提到:
「如果擁有一樣價值理念的人都不能討論或批評,這樣跟小粉紅有什麼不一樣?」
在該集節目是Kyile和Ken為了回應網路酸民特別做了一集比較完整的答覆。之所以會被酸民問候,是因為他們對於聶永貞與阿滴等集資於紐約時報刊登Taiwan can help廣告的行動在臉書上發表不同的看法,有些網友因此認為他們沒有做事還扯後腿。然而,在現今主流報導的框架下,台灣人親中或親美日卻不清楚美日中以及其他國家在政治或媒體如何理解台灣,Kyile和Ken根據自己對美國媒體的認知,提出了相當有趣的見解,例如:「紐約時報雖然支持婚姻平權啊什麼的,但它非常親中,直到武漢封城之前還在說中國很棒。」、「你知道台灣現在最愛的福斯電台就像台灣的中天新聞嗎?福斯電台的閱聽人就是台灣的韓粉老人欸。」並且用了非常直接的比喻「台灣現在就像在自慰啊,集體自慰沒有什麼不好,但你不要自慰還以為別人幫你打手槍很爽。」
聽他們說話讓我感到很安心。我所指的並不是認同看法與否,而是透過不斷互相詰問、交流而擁抱不同的立場,有時甚至被對方說服。不少人把自己堅信的理念稱為進步,對於其他想法皆斥之以鼻,即使是所謂的「進步價值」支持者也不例外。然而,「進步」本身就是相對且模糊的概念,而且會隨著時空不斷改變。這些訓斥他人的「價值擁護者」讓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當「價值」、「進步價值」容不得一絲討論,社會就會走向僵化。我對於很多事件的想法都不同於主流意見,有時則與Kyile和Ken相似,百靈果NEWS的存在讓議題的模糊空間復活,除了紐時廣告,還有像是專訪脫口秀演員Jim時提到博恩被性侵的段子爭議,以及台灣人到底要不要罵川普的糾結...等等議題都是如此。
一個用打手槍比喻的節目,想當然耳就不是正經八百的報新聞。節目輕鬆愉快,進行中不時會聽到兩位主持人笑鬧、Kyile的大笑聲,有時也會在下集節目更正在上一集講錯的資訊,可是聽眾不會感覺他們對於節目內容很隨便,相反的,聽眾會不自覺地跟著他們笑、跟著他們玩。其實百靈果News除了國際新聞,讀書會和來賓訪談同樣精彩可愛。如果你也喜歡很鬧卻有內容的新聞/讀書會/訪談,套一句百靈果NEWS粉絲的話,「歡迎成為教徒」。
#podcast #podcaster #播客 #台灣podcast #播客小評 #百靈果NEWS #播客推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22內容數
致力於打造淺顯易懂的土地規劃說明書。有任何土地疑難雜症,歡迎來逛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