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移民|四年以上,公民未滿

2020/06/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移民多倫多滿四年了,很難再用所謂新移民(newcomer)形容自己 。移民的前兩年,和旅居德國末期已然頹傾的最後兩年相比,旅程停滯、憂鬱更甚,文章沒能多寫,花了很多時間在政府辦的移民語言學校學英文,也參加各種社區活動,看似忙碌,可終是一無所成。
登陸那個春天,剛下飛機就和YMCA的移民顧問*見面,顧問是一個從柬埔寨來的博士,他說當年他(技術)移民來到加拿大,第一件事情就是去college讀一個證書課程,

:即使是社會學博士也沒用嗎?
顧問:除非是北美學術界認可的博士學位,否則,不管你以前的學位還是職位有多高,移民來加拿大後,還是去唸一個什麼課程吧!累積一點加拿大經驗 (Canadian experience)**才能找到好工作。
至於當時剛在大學拿到教職的前姊夫則斬釘截鐵地告訴還在移民語言學校牙牙學語的我:唯有到大學上課,這是讓英文真正迅速提升的唯一方法作為一個從瓜地馬拉來的政治難民和前小學老師,前姊夫移民到加拿大後,貸款從大學開始,碩士然後博士,這是一條多麼漫長又昂貴的路?但十幾年後,許多和他同期抵達加拿大的朋友們,仍在領著最低薪資。
後來聽了很多經驗談,大抵都有類似結論。在一場演講上,從巴西移民來多倫多的記者大聲疾呼:或遲或早,都得去拿一個加拿大學位,我掙扎、浪費了七年才去讀,不要和我犯一樣的錯誤!!
在多倫多(或加拿大),三、四十歲才去拿學位毫不罕見,五、六十歲投一份履歷應徵初級工作也不是新鮮事,這裡有太多的移民、太多的重新開始。
不過,我始終摸不清楚自己想不想要這個重新開始?事實上,在人生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都不確定自己是否曾經開始過?從此定居一地是18歲離開屏東後的第一次,在移民多倫多之前,字典裡沒有所謂「好好生活」。頻繁的在城市和大陸板塊之間遷徙雖然累,可會給人一個目的、一種忙碌的錯覺,定居卻是平地起高樓,一磚一瓦都得計較,否則無論建了什麼都要崩毀。
現在回想起來,移民語言學校大概就是地基,一群人忙著在把頭埋在地下苦幹,都知道學校之外海闊天空,然無論海還是天都遼闊得讓人發慌,多倫多的物價削弱新移民的雄心壯志,所有的醫生、律師還有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專業人士都得先乖乖來語言學校、或是一個不知所謂的collegec或university學位報到,至於日後的鼻青臉腫,再說。
於是,移民的第三年,我終究走上所謂重新開始之路,以大齡之姿回歸學術研究。這兩年,讀書寫論文申請研究補助成了生活裡唯一要緊的事情,在學校之外,僅存的樂趣是和婆家人一起替多倫多暴龍隊搖旗吶喊,至於前兩年在移民語言班或女性寫作坊認識的新朋友們漸漸就從活生生的人幻化成FB好友名單的幾個對不上臉的名字。
如今,大隔離帶著所有人前往一個新境界。在這生活只剩下自己、另一半還有zoom meeting的世界裡,我忽然想起自己在多倫多第一個上的語言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上課四個月後,語言學校關門了,當時的老師順勢退休,那麼多有趣的同學已然四散,結婚的離婚、找不到工作的索性創業。怎麼抵達加拿大的故事聽得太多,可離開語言學校之後呢?似乎全是和我不相干的人生。


註釋:
*加拿大政府提供所有的新移民免費英文課,在多倫多,所有想上課的新移民都可以到YMCA去做語言測驗,顧問會幫忙安排自己方便的上課地點,除了語言測驗,YMCA也舉辦各種工作坊(主要是履歷修改和工作面試)。
**加拿大經驗 (Canadian experience) 之於新移民是一個神秘的詞彙,同時也是雇主歧視新移民的免死金牌,不管再怎麼對自己的專業有自信的移民都要倒在這個詞彙之前,簡單說就是沒有加拿大經驗你找不到什麼體面的工作,但要到什麼程度才算有加拿大經驗卻很隨機。
51會員
47內容數
寫奇幻學術旅程上的所見所聞,會盡量不清議時事(我說盡量),並保持理智而幽默的書寫,若鬱期來襲,則文字可能會極度感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