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福音的起點,馬雅各醫師與看西街醫館

『榮耀之事,歸於上主;失敗之事,歸給自己。』 ~馬雅各
話說在155年前,西元1865年的6月16日,這天是星期五,來自英國蘇格蘭的宣教師暨醫師馬雅各博士(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以代表「基督教英國長老會」(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的身分,在府城看西街(今台南市中西區仁愛街43號),開設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家的現代化新式西醫診所,在一般診療之外,博士更把握難得的機會,在古都傳遞來自上帝的福音,這一天,也就成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Tâi-oân Ki-tok Tiúⁿ-ló Kàu-hoē)在寶島深耕發展的第一步!
早在5月28日,馬雅各博士就已踏上當時仍歸清國管轄下的福爾摩沙打狗(今高雄港)…年方29歲的他,在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取得醫科學位後,毅然放棄伯明罕醫院所給予豐厚的薪酬,更暫時放下故里摯愛的未婚妻,收拾簡單的行囊細軟,懷抱著神愛世人、醫療傳道的決心,遠渡重洋,和牧者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同工黃嘉智醫師等人輾轉抵達異鄉…而作為長老會在台宣教的首位傳教士,在大家齊聚北勢街(今神農街)天利洋行的集思廣益中,博士認為府城的人口遠比打狗港來的要多,各項基礎建設完備,也較有機會拓展福音,所以在打狗海關官員William Maxwell的安排下,透過頂讓房舍的方式,博士在6月16日時,開始了傳道醫病的工作。
但福音的傳揚,上帝國疆域的開拓,從古到今,必定會遇上屬靈的爭戰,無人能脫離此等試煉…『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新約聖經.以弗所書》第六章第12節的經文是這樣記載的。
馬雅各博士當年所採用的診療手法,是現代化的西洋外科手術,而非台灣百姓傳統上習慣的漢醫把脈、開煎藥方,因此他的出現,他的存在,彷彿就是在插旗或踢館,消息一出,很快就遭到府城在地漢醫們的排擠,這些所謂的「赤腳仙」(tshiah-kha-sian)除了認為金毛鬼子作法稀奇古怪外,有些好事者更妄自推斷,直指博士絕非善類,可以拿手術刀又持針筒,另一方面卻又能傳遞啥悔改、認罪的訊息?最後,竟渲染出廟堂的神明有指示,那個在看西街的根本就是一個取人心臟、挖人眼睛,用來調配毒藥的魔神仔啦!(這裡請加上回音!)
俗話常說,「謠言止於智者」,但下一句其實是,「智者可能也會聽信謠言」。
府城的漢醫們齊心協力,憑藉耳語相傳的詆毀方式,煽動純樸百姓和社會賢達,用石塊與木材包圍醫館,威脅要拆除醫館後方簡易的禮拜堂,更直接毆打相關人員,沒兩下子,輕輕鬆鬆就打掉了博士掛上去才短短三個星期的醫館招牌!
更讓人憤憤不平的是,理應主持公道的清國官員們,此刻紛紛抱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在信仰不同、敵我意識(兩次「鴉片戰爭」都是清國大敗)作祟下,帶著烏紗帽的清官表態,希望博士知難而退,遠離是非,減少清(台)洋(英)之間的衝突。換言之,就是不願讓馬雅各與十字架在府城佇足!
想想西元頭一個世紀,小亞細亞初代教會諸多信仰前輩的被逼迫,更回顧起彼得、保羅,眾使徒篳路襤褸的傳教路程,博士內心或許感到難堪,但他不忘抱持信念,仰賴基督之名,暫時離開台南,回到了上岸時的第一站,也就是當時有著英國領事館武裝警力加以保護的打狗旗後街,ㄛ,又高又雄,你懂的,今天的高雄旗津。
馬雅各博士不是退縮,而是靜候等待上主的安排,因為《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第四十章第31節如是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到了西元1865年的7月16日,歷經一個月的風風雨雨,博士再次奉上主聖名,藉由杜嘉德牧師主理的開業禮拜,於旗後街開設了另一家西醫診所,此時上主的大能示現,馬雅各的醫術逐步取得在地鄉親們的肯定。約莫四個月的光陰,同鄉探險家兼商人畢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1907)的引薦與幫助,馬雅各的足跡一步步在高雄旗山、鳳山、台南玉井、左鎮一帶留下,聖經的話語與禱告的慰詞,慢慢在平埔族社群裡建立傳教基礎…平埔族人歡迎博士的造訪,因為看到他,彷若就像是看到過去曾與平埔先祖們通婚的荷蘭人,在跨越時空和膚色的隔閡下,平埔族人稱馬雅各博士為「紅毛親戚」。
隔年,旗後街設置了長老會會館;8月21日,在宣為霖牧師(Rev.William Sutherland Swanson)的主禮施洗下,進行了台灣史上首次的歸信洗禮(受洗者為陳齊、陳清和、高長、陳圍等)。
西元1868年11月,隨著清英兩國「樟腦戰爭」(Camphor War)紛擾後的正式締約,享有外國人傳教、居住自由等保障的馬雅各博士,終於從海路順利重返府城,更在長老會會友的協助下,於西元1869年1月,在二老口府東巷尾(今台南市中西區衛民街與北門街口,台南啟聰學校博愛堂附近)重新開設了醫館(也就是台南舊樓醫院);半年之後,博士又在熱鬧的府口街(亭仔腳街)創建禮拜堂(今台南市青年路中西區111號,也是太平境教會的前身),將上帝啟示的福音與西洋新式醫術的種子,一顆顆灑播在府城四周。
看西街醫館今日位置
亭仔腳街禮拜堂今日位置
閒暇之餘也傾力研究並推動羅馬字拼音(白話字運動)的博士,為了加強文字宣教事工的開展,也著手翻譯《聖經》的計畫,即使返英休假時一度病重,但他仍然打起精神,在病榻前完成了《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等著作,西元1880年,博士奉獻了一台羅馬拼音白話字印刷機、排字架、鉛字等全套印刷工具,渡海來台之後,更促成寶島第一家印刷廠「聚珍堂」書房,以及台灣史上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即今《教會公報》)的成立,基督福音在寶島的火苗,也不再熄滅…
西元1921年3月,博士於倫敦近郊的布羅姆利(Bromley),以高齡85歲的年紀安息主懷,而就在直線距離9902.31公里之遙(這我真的算過),遠東府城的新樓醫院診間裡,那位細心照護病患,勸慰台南百姓戒改鴉片,預防痲瘋病及性病的醫者,正是繼承馬雅各博士衣缽的馬雅各二世(Dr. James Laidlaw Maxwell Jr.,1873 - 1951),『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信仰是如此,生命亦如此。
尾聲:
西元1865年的5月28日,那天剛好是禮拜日,望著即將靠岸的打狗港,山頭上遮蓋不住的南國艷夏,甲板上仍有徐徐微風吹來,馬雅各博士臉上帶著笑容,忘記疲憊的他,再次感謝上帝的指引,是這裡!是的,就是這裡!
上帝所親自揀選的東方迦南,福爾摩沙,台灣。
(圖片版權 感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社,Google maps )
附,《台灣翠青》 詞:鄭兒玉 / 曲:蕭泰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璀璨的万華鏡下,365+1,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著,似嘻笑或沉思,編織成璀璨奪目的銀河千景。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終歸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潺潺細水,取一瓢的點滴拾遺,悄然偶遇的時空現場,我們都是舞台上的主角,看哪!芸芸眾生,每一天來到世間的人物群像,名為啟明之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