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絕對不要成為討厭的大人

2020/06/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夜班下班後和同事去看日出,這種軌道外的日常大概就是青春。
青春到底是幾歲。
是國中、高中、還是大學,是剛畢業努力想成為有用小螺絲釘的那幾年、還是在現實的汪洋裡載浮載沉然後改變職涯跑道的那幾年,是熱衷運動的那幾年、還是認真談戀愛的這幾年。
換算成數字似乎也無法說得更清楚,12歲到15歲、15歲到18歲、18歲到22歲,22歲到25歲、26歲到28歲,11歲到26歲、26歲到30歲,回想著年份和時間,在筆記紙上拉出回憶的長河,這些數字只有自己能看見背後的意義。
這大概就是青春,不管做了些什麼或是沒做些什麼,在制服、書包、上課點名、上班打卡之外,每個人都有相似的記憶(大家都有的相同的東西多得不可思議)和獨一無二的經歷(完全相同的課本也會有不同的筆記)。
那些規格外、軌道外的日常,大概就是青春。
青春是一段時間。
就算沒做什麼荒唐事,時間還是會把你帶離青春;哪怕沒有任何成長,時間還是會把每個人都變成大人。時間不講道理和情面,它只會按步前進,讓人回神才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就長大,每個人都是如此,無論你是否準備好。
如果要說青春是什麼,我會說那是一段時間,很難描述實際上究竟是哪一段時間,沒有明確地從哪次生日開始,也沒有殘酷地到哪次生日就結束,青春就只是「某一段時間」,在某個年紀的某一段時間。
過了三十之後,再也說不出自己是個青春孩子,就算有些不太情願,終究是個大人,無論是年紀或是社會歷練,都是個大人,越過那條線,系統更新就無法回溯。雖然心裡還是曾經默念的那句話,「絕對不要成為討厭的大人」。
以前真的很討厭大人(笑),青春的扉頁寫滿對大人的數落,不負責任、出爾反爾、說一套做一套,當時經常在心裡埋怨,到底是誰准許他們成為那樣的大人。
逝者如斯夫。
因為會消失而顯得珍貴,這大概是為什麼青春如此受人讚嘆。
就連我這個很少感嘆失去的人,都曾經認真緬懷過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在暑假就要結束、快要開學的時候,傷心著以後就再也沒有暑假,過了十五年的暑假,突然發現原來接下來的世界沒有暑假。
那是比十八歲生日、比騎車買車考機車駕照、比第一次投票更有感的分界點。有種看著青色小鳥在陽光中化成泡沫的感傷,只能旁觀,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轉眼間,常聯絡的朋友,已經認識超過十年;偶爾聯絡的朋友,已經認識快要二十年。聊天說到的「想當年」開始以十年為單位。
站在這個時間點,往前望和往後望似乎是差不多的距離,要說對自己有什麼盼望,應該就是希望能不忘青春的初心,即使被時間逼著長大,也不要成為討厭的大人。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es-essay,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寫作成篇。專題為閱讀後記、原創虛構、日常雜談。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寫給和我部分相似的普通人。歡迎追蹤。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投「硬幣」進去,掉「故事」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