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基督教萬聖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焦點─全球第70億人口報到

2011年 全球人口持續快速成長,國際兒童計畫組織(Plan international)認定,上午9時55分在印度北方省首府勒克瑙附近村莊降生的女娃娜吉絲(Nargis),為地球上第70億寶寶。聯合國則認定午夜11時58分在菲律賓誕生的女嬰戴妮卡.梅伊.卡馬丘(Danica May Camacho)是全球第70億寶寶。

面對世界人口增加速度實在太快,短短12年從60億人增加到70億人,再創下歷史性里程碑,帶來更為複雜的巨大挑戰,聯合國刻意保持低調,不做官方認證。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每年出生嬰兒1億2,800萬人,死亡5,700萬人,全球人口出生率是每千人19.15人,平均每4.4秒就有1個新生命誕生,以每年8千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 Population Fund)預測,2025年世界人口將達80億人,2050年將達93億人,2083年更將達100億。

全球70億人口中,前3名國家依序是:共產黨中國13億3,600萬人,印度12億9,000萬人,美國3億1,300萬人,每1分鐘呱呱墜地的新生命,在中國是274人,印度395人,美國67人。

全球人口持續快速成長,對地球形成的壓力相對倍增,70億人手牽手可形成700萬公里人龍,環繞赤道175圈,來回地球與月球9次,每天呼吸80.6兆公升空氣,吃下15.4兆大卡熱量食物,喝掉175億公升飲水,相當於7千座奧運會標準游泳池,排放5.1兆公升尿液,相當於尼加拉大瀑布2.5小時水流量。

70億人口的任何相關數據都令人怵目驚心,最令人心頭沈重的是,有約10億人處於饑荒狀態,每人每天只能獲得2,000大卡以下熱量,低於全球平均值3,000大卡,更低於發達國家的3,400大卡,吃不飽的悲鳴更加微弱,幾至無聲無息。

貧窮人口吃不飽,發達國家卻是胖子過盛,2005年全球有13億體重過重人口,其中8億人在發展中國家,還丟棄浪費30%的過剩食品,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美國,人口是非洲國家肯亞的10倍,但消費量卻是肯亞的32倍,人人生而平等,顯然只是口號。(延伸閱讀1:全球人口的演變~步步高升的成長趨勢Ⅰ~Ⅲ);(延伸閱讀2:人口~共產黨中國人口增長的的演變Ⅰ~Ⅲ);(延伸閱讀3:全球人口的演變~台灣20世紀以來人口的演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僑生的沙龍
11會員
297內容數
吳僑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19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1979~)投票選出43歲的梅索拉(Roberta Metsola)為議長,是1952年創立的歐洲議會史上最年輕的議長,也是歐盟議會史上第3位女性議長摧殘得滿目瘡痍,當局2度緊急發布海嘯預警,呼籲民眾移往地勢較高處避難。 訂閱流程:
Thumbnail
2022/01/19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1979~)投票選出43歲的梅索拉(Roberta Metsola)為議長,是1952年創立的歐洲議會史上最年輕的議長,也是歐盟議會史上第3位女性議長摧殘得滿目瘡痍,當局2度緊急發布海嘯預警,呼籲民眾移往地勢較高處避難。 訂閱流程:
Thumbnail
2022/01/17
全球近代發生過那些重大海嘯災難,歡迎訂閱「暴怒的地球~全球重大海嘯災難」 訂閱流程: 1.售價新台幣180元。 2.以ATM轉帳方式付款訂閱,郵局轉帳劃撥帳號「31646382」,共8碼;跨行通匯轉帳,銀行代碼「700」,帳號「700001031646382」共15碼。 5.完成訂閱交易。
Thumbnail
2022/01/17
全球近代發生過那些重大海嘯災難,歡迎訂閱「暴怒的地球~全球重大海嘯災難」 訂閱流程: 1.售價新台幣180元。 2.以ATM轉帳方式付款訂閱,郵局轉帳劃撥帳號「31646382」,共8碼;跨行通匯轉帳,銀行代碼「700」,帳號「700001031646382」共15碼。 5.完成訂閱交易。
Thumbnail
2021/10/08
Facebook假民主自由之名,行專制獨裁之實,以自私自利的絕對主觀意識,隨意封殺言論自由,予取予求,惡名昭彰,是人類的公敵!  Facebook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日益受到高度關切,連美國最高權力機構白宮也認為,Facebook在隱私問題和信任度上引起公眾的疑慮,引發的不信任感,有必要採取更
Thumbnail
2021/10/08
Facebook假民主自由之名,行專制獨裁之實,以自私自利的絕對主觀意識,隨意封殺言論自由,予取予求,惡名昭彰,是人類的公敵!  Facebook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日益受到高度關切,連美國最高權力機構白宮也認為,Facebook在隱私問題和信任度上引起公眾的疑慮,引發的不信任感,有必要採取更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