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沒有自由的日子還可以過的嗎。在看完《人生不是名利場》之後

2021/0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生不是名利場,黎智英。
黎智英,1948年出生於廣州,12歲時偷渡到香港,1975年創辦公明織造廠,1981年創辦佐丹奴,1990年創辦壹傳媒。從一個窮小子到明白什麼是自由,他從來沒當過自己是個生意人,一直以知識份子自居做生意。
這本書收錄了黎智英多年來的文章,他寫了很多人的事、食物的事、香港的事、社會的事。世事無理所當然,但求心安理得性格使然,性格決定命運,千金散盡還復來,錢不是萬能,希望能風雨中抬頭笑著傲行。
沒有視錢財如浮雲,而是對賺到的分文都感恩,感恩使過去成為他成長的沃土,那個12歲以前連掙口飯吃都艱辛的過去。他是從黑暗逃出來的,生活不是有得住有得食有錢就夠,還要有活著的尊嚴。
鴻圖大計野心進取或許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錢財卻從來不是人生的一部分,錢是生活所需,可是做人不能窮得只剩下錢,那樣的人連人的本分也未做到。
人生不應是空白,成敗好歹也活過。
人活得清閒簡單最好,知道自己所擁有的遠遠超過自己應得的,是件不容易的事。世界上擁有越多的人越虛榮(基本需要滿足後,錢買得到的只是虛榮),做了皇帝還想做神仙的大有人在,他們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更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很聰明。
我們平凡人找尋人生目標,命運一半操縱在自己手上,如果不要太緊張著要比別人活得幸福、活得風光、活得有本事,我們手裡握著的那一半,會比原本再大上許多。
花時間坐下來吃一頓飯,默默地嚐,靜靜地嚼,食物最大的調味其實是心味,不只是煮飯,說話也是、寫作也是、做事也是如此,視覺上的漂亮是一回事,有沒有發自內心真摯,對味道和能否感動人的影響很大。
要追求的,是找出自己的聲音。
「別人要看的我做到了又怎樣?又不是我要說的話,是我裝著說的,說的不是我的聲音,是別人要聽的話。」
「沒有自己的聲音」大致上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來自生活和人際關係,害怕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粉絲/路人不喜歡自己,所以總是苦惱著要怎麼說話、要說什麼話才會討人喜歡,費盡心力去解釋,為了別人的了解活著。
另一種是來自政府和國家壓力,在極權統治的地方,說了自己要說的話,會被抓走。抗爭是條漫長的路,而香港正在開始,爭取真普選、佔中、雨傘革命、反對港版國安法,即使勝利幾乎是妄想,做了最少有希望,不做只能垂手在絕望中活著。
(2020年12月11日,黎智英成為第一個被《港版國安法》落案控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的人。)
自上世紀70年代和海耶克(F. A. Hayek)的著作《Rod to Serfdom》相遇,黎智英從一個街童成為一位熱愛知識、熱衷自由的知識份子,「麵包以外活著的就是為了追求自由。」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44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