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亂世板蕩下的天籟,《里納多》首演(西元1711年2月24日)

『主啊!憐憫我,讓我哭泣吧。讓我為自己那悲慘的命運流下眼淚,我渴望自由!可憐我,使這痛苦能斷開那迫害我的鎖鏈,是的,憐憫我吧!使我獲得仁慈的解脫。』
話說在西元1711年的2月24日,由巴洛克名作曲家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1759)改編中世紀敘事詩《La Gerusalemme liberata》的三幕式義大利語歌劇《里納多》(Rinaldo;HWV.7),於英國倫敦「乾草市場」(Haymarket)的女王劇院裡,舉行了正式的世界首次公開演出。
從漢堡到威尼斯,26歲的韓德爾早在兩年前,就已成為義大利藝文界的新寵兒,離鄉背井的他,花費了整整五年的光陰,醉心浸淫在文藝復興的寶貴殿堂,不論是羅馬還是那不勒斯,各個角落都能夠看見他細心處理義大利文與義式音樂風格的身影,這也讓韓德爾贏得歐洲皇室貴族間的矚目,故在西元1710年年末時受邀遠赴英國發展。而為了讓倫敦的觀眾體驗義國獨特的藝術饗宴,《里納多》作為第一部登堂舞台大作,韓德爾絕對沒有鬆懈的本錢…
其實英國音樂圈繼普賽爾(Henry Purcell,1659-1695)英年早逝之後,藝文活動宛如陷入停滯不前的死水,韓德爾的造訪,彷彿就像是替樂壇注入了一股甘甜的活泉。雖說不少文學評論家以英語本位為主,對於歌劇內義大利語的詮釋抱持著些許消極的態度,但在韓德爾豐富的管弦樂配器安排與高明的異國場景安排下,作品才首演落幕,即取得在倫敦樂界廣泛的成功與讚揚。
以西元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故事經緯,場景設定在耶路撒冷聖城的《里納多》,內容與當時大多數以榮耀基督神權為主軸的巴洛克式歌劇相去不遠,以十字軍騎士和穆斯林國王之間的爭戰為重心,並加入多角戀情、玄秘魔法等娛樂元素,最終劇本神來一筆,以耶和華所展示的神蹟,讓男主角得以順利攻陷耶路撒冷,有情人終成眷屬,拜偶像者決定受洗成為基督徒,完美的happy ending,見證了全能天父的至高無上!
嗯,或許以今日理性的角度來看,好友們會認為這種歌劇似乎不合邏輯,近似乎科幻劇的存在,然不諱言的,身為「聰明」的雙魚音樂人,韓德爾掌握了往昔音樂市場的政治正確,也讓《里納多》擠身為女王劇院的招牌檔期之一,韓德爾更從此以「救世主」之姿,領導了整個英國音樂的發展,而本劇也順勢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歌劇代表作!
整部歌劇全長將近三個小時,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也是小編個人非常喜愛的,莫過於出現在第二幕,由女高音角色Almirena所演唱的《讓我哭泣》(Lascia ch’io pianga)…引用西元1705年另外一部歌劇裡的旋律,當年採女高音聲部演出,但後來卻成為「閹伶歌手」(Castrato)經典之作的詠嘆調,亦堪稱是韓德爾光彩奪目的人生中,最傑出,但最低調的歌劇詠嘆調傑作。
於群魔狂舞的板蕩末世,戴上耳機,那發自內心深處淡淡的惆悵,讓人不由得動容再三,讓我哭泣,是的,憐憫我吧!使我獲得仁慈的解脫。
Lascia ch'io pianga
mia cruda sorte,
e che sospiri
la libertà.
Il duolo infranga
queste ritorte,
de' miei martiri
sol per piet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璀璨的万華鏡下,365+1,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著,似嘻笑或沉思,編織成璀璨奪目的銀河千景。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終歸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潺潺細水,取一瓢的點滴拾遺,悄然偶遇的時空現場,我們都是舞台上的主角,看哪!芸芸眾生,每一天來到世間的人物群像,名為啟明之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