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資訊
“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作者安妮博吉爾自己本身就有在經營部落格,她喜歡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分享跟書本還有閱讀相關的內容,且她也有經營Podcast “下一本該讀什麼“ (What should I read next?) 。這本書就是她集結了多年寫部落格經驗之後,把一些有趣的事情給記錄下來,並逐一將相對應主題的書單給列上來。
4顆星推薦✩✩✩✩ 作者: 安妮博吉爾 出版社:任性出版
📚 作者介紹
作者安妮博吉爾自己本身就有在經營部落格(現代達文西太太,
Modern Mrs Darcy ),她喜歡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分享跟書本還有閱讀相關的內容,而且她也有經營Podcast “下一本該讀什麼“ (What should I read next?) 。可以從她的部落格裡看到她的文章產出很穩定,大家也都很踴躍的跟他互動留言。
例如: 她推薦了一連串的好書之後,有讀者回應如下:Fabulous list! Every title I searched for in the library had a wait list a mile long! (這書單太棒了,每一本書在圖書館裡的預約人數都排了一英哩長) => 不專業的翻譯,請多多見諒。 但真得太好笑了,就想翻出來給大家看。
從這裡,你大概可以想像得到她推薦的書單很受歡迎,也有一定的參考性。 而這本書就是她集結了多年寫部落格經驗之後,把一些有趣的事情給記錄下來,並逐一將相對應主題的書單給列上來。 許多書單在台灣都很好購入,所以,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閱讀心得
書會自己找上你
我選擇書的標準通常是靈機一動,或是參考朋友的推薦,以及圖書館的到期日。 但神奇的是,我常在對的時間讀到對的書。
可能因為我習慣同時會開十幾本書來看,作者提出的這個狀況我超常遇到的!我自己稱為 “同步性”。
例如有次我在閱讀韓國遺物整理師所寫得 ”
離開後留下的東西“ ,書裡提到要在生前先把自己的現金、存款、投資、保險狀況,逐一告知可信任的親人或是委託給專業律師做記錄。這樣才能在意外來臨的時候讓親友可以即時處理好一切。
同時間我還開了另外一本
慢慢致富 在看,裡面足足有一整個章節都在講這個主題。
就連我每次跑步都在聽的股癌podcast,在看這兩本書的那幾天,主持人謝孟恭也有提到相關的主題,包含意外過世後,親人想把過世家人在海外券商那所投資的美股獲利轉回台灣,會不會被扣到稅? 而且謝主委也再三勸大家,如果是在台灣投資的股票,最好都在 “集保中心” 裡做登錄,以免意外一發生,根本沒有家人知道你平日都買了什麼投資商品。
另外一次
同步性 的經驗是發生在另外兩本書,“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 ” 還有 “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 ”,前者是在敘述當下日本實體書店經營層面的困難點,後者是一個記者將他追蹤一起謀殺命案的過程都寫下來的紀實文學。
你一定想說這兩本有什麼關係? 想不到還真的有!
櫻風堂書店裡面有個認真的店員,他為了要替自己欣賞的作家推書,號召了同事們一起做美編,文宣,然後再想盡辦法透過自己的社交媒體平台的影響力,將這本書的消息傳給全日本的同行。最後讓這本著作在全國大爆,帶來了驚人的銷量,甚至解救了一個偏遠鄉村裡的書店!
作者在這本書的後記裡有提到,讀者可能覺得憑一己之力就引爆這樣驚人的銷售,聽來實在太夢幻!但在她出版這套書的當下,就有另外一個作者的書籍正經歷這樣夢幻的銷售過程,甚至真的引爆全國書店瘋狂搶奪進貨量,這在目前出版業跟實體書店都在迅速凋零的慘況下真的非常罕見!可是因為她的書籍已經完結,來不及把這件事情寫入書籍中,只能在後記裡稍微提及。當然她似乎也受限於某些限制,直到整本書結束,她也沒有把那本大爆的書名給寫出來。
實在是讓人看了超級心癢難耐呀!
🚩 flag 1: 櫻風堂書店 的讀後心得正在進行中!
人人都需要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我跟作者看這本書的經歷幾乎是一樣的滑稽呀!!(笑)
有天下午我得在小七待上三個小時等人會合再去一個飯局。我就隨手點了一本自認為長度很合適的小書 “
明天別再來敲門 ”來看,翻開書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它的風光獲獎經歷,(我連買它都只因為它的簡體書名太有趣了-”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 ,我當下好想知道它是什麼樣的故事就買了下來)(對,我就是個容易衝動型購物的天秤座)
誰知道,書一開,就看到停不下來,好幾次沒忍住還笑了出來,最後卻哭得跟狗一樣。坐在隔壁桌的可愛國中小女生還拿了一包面紙給我,怯生生地跟我說 “姊姊加油” (?!!!!!!)
當天的那場飯局,當然也就是一臉狼狽的出席了。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在要上教堂前,邊化妝邊看這本書,然後哭到臉上的妝全部糊在一起,只好重新洗臉再來一次。想當然,去教堂的這個行程也就遲到了…
🚩 flag 2: 明天別再來敲門 的讀後心得正在進行中!
現在的我是過去諸多閱讀的總和
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大腦會在我們閱讀的時候同時忙碌的以書中概念為基礎,建立起框架。這樣的框架會持續建構,並隨著年紀增長不斷精煉,成就我們的內心空間。
變老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我們不會失去曾經活過的年歲,我不僅是現在這個歲數,同時也是過去曾經活過的其他歲數…
關於這部分,我倒是想要岔開來聊聊這段時間自己對於『閱讀』 還有『分享』 的這兩件事情的有趣經歷。 『閱讀』這件事情,本身就自帶著社交性 及私密性 的矛盾。
1. 社交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對一本書好奇,或是被勾起“我一定要找這本書來看”的念頭,是因為看到很多人在推薦,抑或是在某段時間內頻繁的聽到不同圈子的朋友提到這本書。 從我自己的已讀、正在讀、未讀的一千多本書來看,只有15本是我自己挖到並堅持看完的。(可見我是個多容易被煽動的天秤座呀)
2.
私密性: 我的主要閱讀工具還是電子閱讀器,一千多本書散落在兩台閱讀器中。Kobo Forma裡裝的當然都是從KOBO平台購買的書籍,從書名就可以推測出內容的那種,所以可以坦蕩蕩地把這台閱讀器借人把玩。
但另外一台絕對不離身的Boox Nova3,遇到再親密的朋友,我也不會想把裡面的書櫃攤開來給她看的。光是解釋“
鬼地方 ” “
殺戒 ” “分解人” 這3套書不是你從書名感受的那樣,再去解釋我為什麼超愛這3套書,心都覺得有些累….
既然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為什麼還想要做“分享”閱讀心得這件事情呢?
有人說,“閱讀就像一段旅程 ”,不僅能透過閱讀在作者的邏輯世界裡航行,甚至可能透過閱讀某本書,而定錨了閱讀者的某段人生,經歷或是記憶。
事後只要想到或提到那本書,就會立即聯想起自己那段被定錨的意義。
當我們分享自己喜歡的書時,也必然分享了關於我們的一部分。
而在眾多閱讀心得中,我也最喜歡看到閱讀者文字化這些“意義”,有時我從中獲得的感動,或想法,甚至比直接閱讀那本書收穫都還來得更大。
好的閱讀日誌不僅讓我們窺見自己如何度過人生,也訴說著我們人生的故事。
而讓我想要一直持續分享下去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便是文章的長尾效應 。
你無法預期你的文章會觸及到什麼樣的人,而其中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反饋給你!這一來一回的期待與驚喜,就跟阿甘在拆巧克力糖包裝的心情是一樣的吧!
例如:我在
鬼地方 的心得中提及很嚮往書裡 “
熊蔥 ”的味道(德國特有的植物),發出去之後,就真的來了一個住在德國的女孩兒,回饋了熊蔥的照片讓我看,還跟我解釋那是一種隨意長在森林裡的植物,可以讓人採摘回來直接入菜。味道就跟韭菜相似,但是比較淡,所以可以做成蔥花捲或是蔥肉餅那一類的料理,也可以弄成義大利麵的青醬當吐司的抹醬或是拌麵醬。
這種新奇的體驗,除了延續了書籍閱讀的喜悅之外,也彷彿讓書裡的故事3D立體的活了起來。
另外,我在“
診間裡的女人 ”的心得提到我相對比較不喜歡第二集的內容,因為作者帶著比較多的批判口吻在論述事情,特別是針對現行的醫療制度還有職場環境。
後來有個讀友留言跟我深入聊的時候,我發現我真正反感的起因不是書籍,而是源自有次無意間看到跟作者相關的新聞,內容都跟環保有關係。當下我很納悶,那可都是些與她背景全然不相關的議題呀(在這套書的第一集中有詳細記錄一個醫生的養成史)!所以,我誤會她是為了踏入政治圈而硬轉彎。
如果沒有因為我一開始的閱讀心得分享,而讓我得到這個被糾正的經歷,或許我就一直停留在錯誤的刻板印象上。
🚩 flag 3: 殺戒 的讀後心得正在進行中!
而這些從讀友那得到的各種反饋都會逐一疊加在我自己的閱讀體驗架構上,不但讓我的眼界更開拓了,也讓我可以用更豐富的經歷往下一本書邁進!
找到失散多年的閱讀雙胞胎
閱讀路上的雙胞胎(家人),就算擁有不一樣的閱讀喜好,也能替對方挑選書籍,幫忙彼此避開陷阱。
作者說她花了三十幾年找到一個可以互相支持的閱讀雙胞胎,而我自己很幸運的三個月內便找到我的閱讀雙胞胎,因為職業的不同,我的雙胞胎會看更多的青少年讀本跟教育相關的書籍。但是在其他書籍上面,她總能知道我的喜好給予支持還有建議。特別是在某些書籍,我快看不下去的時後,她會給我中肯的回饋,到底該撐下去還是let it go (笑) 也因為彼此的交流,咱們也互相幫對方從冷宮裡撈出差點錯過的好書!真的是收穫超多的。
不過在做閱讀分享 這件事的時候,我原本也會擔心自己用力推薦了一本自己覺得好看的書籍,結果竟然只是浪費了別人的寶貴時間的讀本而已,這樣…我會挺愧疚的。
所以我會盡量謹慎地提供自己對書籍的評分,還有盡量詳實地表達書籍帶給我的感觸。希望這樣可以幫助沒看過這本書的人有更多資訊可以去篩選書籍。
如同前面所說,閱讀本來就是很私密的一件事情 ,喜歡跟不喜歡都有其原因,如果能彼此尊重那就是萬幸,如果真的無解那也只能彼此祝福了。
但如果可以因為不喜歡我推薦的書籍,而得到一個明確的留言,“雖然你這麼推薦,但因為…...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值得看“ 我也會挺樂意的!或許,可以幫我用更多元的視角、不同的觀點去審視這本書。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作者對待不喜歡的書籍的態度也讓人很欣賞:
這本書至少幫助我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力,確立了價值觀,同時釐清我的品味。
總之,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籍,不需花多少時間便能完讀。如果你也是閱讀成癮的人,估計也會在這本書裡發現自己的身影與習性呀!
期待自己可以跟作者一樣,透過閱讀及自己的部落格,分享閱讀體驗來認識更多朋友!
本文首發於『 漫閱讀筆記 』
📚 書籍通路: 👇👇Google Play電子書連結 👇👇
【作者簡介 】你好,我是漫閱讀,我在這閱讀書籍,也閱讀人生,不論是艱難的斜槓人生抑或是職場宮鬥,你都可以在這找到。👉 漫閱讀筆記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擊下方綠色圈圈五次,便可以給予我實質的回饋。 初次按讚可能會需要你花幾秒鐘的時間用 FB 或是Google 帳號登入”按讚公民 “,請放心,整體過程都不需花錢。
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