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A cold a day, keep knowledge on the way. 「每日一冷」是由一群寫作者組成的臉書粉絲專頁,透過「知道這些要幹嘛?」的冷知識作為話題開端,推廣更多的知識,這本書挑選他們所寫過的、與臺灣相關的內容集結成冊。
寫序的是 Mr. Friday,在網站的駐站作家分類能看到,除了 Miss 和 Mr. 一周七天之外,還有昨天和特殊節日,以及其他人,雖然書中的各篇文章並沒有標示作者,看得出來是不同的人在說話。
冷知識往往是從這四個字開始,許多故事藏在歷史、地理、藝文、生活之中,沒人說你一定不知道,知道也不能幹嘛,就是增加一些「原來是這樣!」的知識,對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提起興趣。
書名是《臺灣沒說你不知道》,「臺北」出現的次數卻特別多(我在閱讀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件事),七十則的篇幅裡,光是臺北城門就講了三座:
十九世紀末,當年板橋林家(漳州人)因為不想經過艋舺(泉州人的地盤)回家,直接捐錢給清朝朝廷,幫忙修築臺北城,自己出錢在城西南蓋的臺北小南門。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市區改正,和城牆一起被拆掉的臺北西門。
民國五十五年,因為原定要拆門蓋橋(連接三重的忠孝橋),沒被納入改建(市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其餘城門改成中國樣式),逃過一劫保留原樣的臺北北門。
看地圖會發現,曾經的臺北城有一半和現在的博愛特區重疊,拆掉的城牆底下蓋了捷運,北門、西門、小南門都成了捷運站,離東門最近的是台大醫院站(東門站的位置是以前的「東門外」),離南門最近的是中正紀念堂站。
這些「知道也不能幹嘛」的冷知識,讓我起心動念,延伸去查更多的冷知識。
時間是流動的,當我們放眼未來,也可以回頭認識過去,即使許多東西已經完全看不到遺跡,或是幾乎淹沒在歷史洪流裡,仍然能夠挖掘出一些有趣的故事。
像是身分證字號Y開頭的傳說,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因為蔣中正臨時駐紮在陽明山,而成立的草山管理局(隔年改名陽明山管理局),得到Y字號的地區分類,和縣市並列相同等級。
臺北市升格直轄市之後,出現行政權限問題,民國六十四年,陽明山被降級,借用電腦的檔案位置寫法,就是: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陽明山管理處,民國六十九年繼續縮編,成為:臺北市政府/工務處/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陽明山公園管理所。
看似無聊的行政公文、冷門的知識內容,見證了對以前來說重要的事物,在經年累月之後的殞落,陽明山還是陽明山,有擎天崗大草原的牛、七星山步道的芒草,景物依舊,人事變遷。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