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記於 2015 / 8 / 26,在路上】
一大清早,桃園機場。旁邊就站著馬世芳老師。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廢話)。我過去參加過他好多次活動,這次則是來圓那做了三年的夢。
我的行李只有一個 19 吋的登機箱,因為我老早打定主意,這趟不是購物行程,而是去參拜搖滾神殿的,精簡為要,大箱於我何用。不過就十件 T-shirt、兩件襯衫再加三條牛仔褲,是能佔多少空間?無奈一秤之下八公斤,比長榮規定的剛好多出一公斤,所以只得乖乖托運。再說看著團員箱子都在比大,我繼續鐵齒也只是自找罪受,落地時還不是得跟著大家一塊兒等行李。
同時,心裡也不斷懷疑,時值八月底,導遊行前說英倫現在約莫 15 度上下天氣,到底需不需要帶外套?在台灣這氣溫我是不必的,但英國緯度可不比台灣。若真冷到受不了就在當地買吧?那物價貴不貴?我才帶了不到 200 英鎊的現鈔在身上,去掉 90 鎊導遊小費後還夠不夠花?雖然行前辦了張海外刷卡回饋金還不錯的信用卡,但英國信用卡真的很普遍嗎?又擔心無人討論,上一次去很遠的地方旅遊已經是十年前了,而且有伴陪,現在孤身一人我只能邊走邊瞧。
就這樣揣著諸多不確定性,我登上了飛機。
在曼谷轉機前的空中,我選擇
再看一次《阿甘正傳》 。記不得上回看是什麼時候,不過這幾年我吸收了大量老搖滾音樂和故事,回頭重看竟發現好多有趣細節,尤其是 John Lennon 那段。還沒到英國腦袋就給披頭們先洗了一遍,這應該算好兆頭吧。
飛機上還有 Blur 的新專輯《The Magic Whip / 魔鞭》(怎能不聽 Brit-pop),我聽了兩遍,覺得前半部不錯,確實是英搖老味道,後半部就有些失焦。不過好像大部份 Blur 的專輯都是這樣,而我也是老樣子,仍然無法讓他們催出腦汁耳油。較有印象的是〈Lonesome Street〉、〈Go Out〉和〈Ong Ong〉。
然後看了一部荷蘭片《Secrets Of War》,講的是二戰時納粹德國入侵荷蘭,導致小鎮裡兩個原為莫逆的小朋友,因為父母立場迥異而友情破碎後各奔東西的故事,十分普普,既不感人又無風格,不提也罷。看完後睡睡醒醒醒,十多小時也就這麼給一路運到了英國。在倫敦上空下降時,看到了比我們高度還低的月亮,還有其他幾架飛機的身影,感覺好近啊!這是我從沒看過的景象,雖然過去幾年因公經常往返中國,卻也沒見過附近空域中出現其他飛機。突然擔心彼此航道會不會出現交集...
在 Heathrow 機場我買了三十天語音和數據傳輸吃到飽的 SIM 卡,只要 19.99 英鎊,還不賴(聽說市區買更便宜,只要 15 塊)。也見識到了販賣機中一瓶礦泉水要價 1.7 ~ 2.6 英鎊,這是我對倫敦物價的第一印象 - 果真貴森森。
整天在機上我都不斷在想,孤身一人飛了這麼久來到遙遠的異鄉,到底是為了什麼?才正處於剛換新工作的陌生適應期,就要獨自再面對另一個陌生。人到中年卻把自己接連投入非舒適區不是一件好受的事,只希望十天之後會有答案。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