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家常是很難維持的。有時不免陷入情緒湧動的狀態。水象人的頻寬,越到年紀漸長才懂得就讓感覺流動過去。
心情低潮的時候,便利店的一切便利熟食顯得了無生氣。與家的物理距離,要用食物來彌補。洪愛珠的書『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說,明火煮粥應該是大家都該學會的技能,一直不敢在瓦斯爐上煮粥,生怕把鍋子燒了。中古大同電鍋煮稀飯,僅僅只是備兩樣普通的家常菜都顯得麻煩。但心情不好的時候,用家鄉的味道填補一些空缺,好過烤焦吐司配即溶咖啡。韓劇我的大叔裡,女主角的吃食與男主角家老母親天天備上一堆配飯小菜的天差地別。家,是用各種繁瑣堆砌起來的。不管是鑄鐵鍋燉粥或日本電子鍋定時煮飯,不論是冰箱的罐頭配菜,還是手烹鮮蔬。
讀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講各種食事。跟讀食譜不同,食譜只能機械地記述雞蛋幾顆、鹽少許,但洪愛珠的食記不只在記愛吃的東西,更在食物裡回味已經逝去的年華跟人事。做菜是一種生活,一種復刻,企圖複製貼上家的味道,而非為誰扮演什麼角色。飲食都是關乎個人。
家太遙遠了。只能用食物提味。
洪愛珠在博客來的專訪:「你以為家的味道還很近,但其實已經沒有了」
父系母系的食物傳承,通常我們細細回味這些的時候,舊時光也都不在了。日復一日地烹煮三餐,在現代化的社會已是不可能,每日下班的疲憊,誰還有能力去備料下廚,收拾鍋具,整理廚房。日常的氛圍,家的傳承仰賴的是日複一日的秩序,一旦被打破。家的氣氛就不在了。
原來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是能夠嘎然而止的。甘味回憶起來也漸漸苦了。
隔離究竟是正要開始,還是可以樂觀地馬上結束。物理距離變得好清晰,家還能回去嗎。很多北漂人因為疫情紛紛返鄉,從古至今大家的做法都是如出一輒。但原始意義的家,其實早已因為我們一開始的離開而有了質變。如同父母其實一直在變老,而我們一直在長大。
#金星巨蟹
#食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enisa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強者我朋友文字避風港推薦的書『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真的滿好看的。我覺得本書作者很會說故事,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串起他要講的脈絡。讓不是醫學或生物學本科的人也可以理解跨物種的傳染病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 如果人類沒有學會伐木開墾,沒有發展文明,或許我們跟很多動物身上的微生物、細菌、病毒不會有交集。木星
強者我朋友文字避風港推薦的書『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真的滿好看的。我覺得本書作者很會說故事,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串起他要講的脈絡。讓不是醫學或生物學本科的人也可以理解跨物種的傳染病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 如果人類沒有學會伐木開墾,沒有發展文明,或許我們跟很多動物身上的微生物、細菌、病毒不會有交集。木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個人在長出自己的顏色前,都有那麼一段被深深影響的過程,在這本書中,可以一見洪愛珠被家庭的愛浸泡、被當時的飲食習慣影響的過程,乃至對一些菜色有些根深蒂固的認為,我們稱之:家鄉味。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由洪愛珠寫作,寫的是人、是日常,是家常料理的烹煮,也是生活的片刻。以此書記錄,那些隨著時間退潮般逐漸遺忘的,老派事物。 以此紀錄洪愛珠的老派購物清單整理。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Thumbnail
在我們家都叫鹹稀飯,每次只要媽媽煮這道我鐵定要吃到飽到天靈蓋才會罷休。媽媽會在粥內加菜豆,一個跟四季豆長得很像但口感軟爛的傢伙不得我喜愛。除此之外,濃郁的排骨湯頭揉合海鮮釋放出的鮮美,滋味甜美讓人欲罷不能的一碗接著一碗。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我家的日常吃食總是一陣流行過一陣的,這幾乎取決於我媽的喜好,她是個用情不專的婦女,對食物總抱有心血來潮的狂熱,淘汰外食餐廳的速度比發現「這家不錯」的速度還來得迅猛;她更能欽點某道食材或料理,榮登當季度的常駐嘉賓,例如泰式鮮蝦冬粉煲(整個冬季)、桶裝冰淇淋(半年),以及花生芽(久遠不可考)。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慢慢跟著母親取經,記錄下一道又一道簡單又好吃的家常菜。自己煮不但能省錢、增進夫妻感情,也是蠻有成就感的。我所嚮往的生活,有個自己的小菜園,在下班後忙碌的夜晚來臨之前,做幾道簡單又健康的料理,與家人談笑風生,是幸福也是種幸運。
Thumbnail
書名: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作者: 洪愛珠 出版日期: 2021/03/26 這本書一直都在我的清單上,但始終未閱讀,直到朋友推薦,我決定來看看。 作者洪愛珠年齡與我相同,一開始閱讀覺得文字清淡,但卻越看越喜歡,她能夠把很多氣味轉化為文字,非常鮮明。彷彿親身經歷在那炊煙之中,感覺溫暖又懷舊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個人在長出自己的顏色前,都有那麼一段被深深影響的過程,在這本書中,可以一見洪愛珠被家庭的愛浸泡、被當時的飲食習慣影響的過程,乃至對一些菜色有些根深蒂固的認為,我們稱之:家鄉味。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由洪愛珠寫作,寫的是人、是日常,是家常料理的烹煮,也是生活的片刻。以此書記錄,那些隨著時間退潮般逐漸遺忘的,老派事物。 以此紀錄洪愛珠的老派購物清單整理。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Thumbnail
在我們家都叫鹹稀飯,每次只要媽媽煮這道我鐵定要吃到飽到天靈蓋才會罷休。媽媽會在粥內加菜豆,一個跟四季豆長得很像但口感軟爛的傢伙不得我喜愛。除此之外,濃郁的排骨湯頭揉合海鮮釋放出的鮮美,滋味甜美讓人欲罷不能的一碗接著一碗。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我家的日常吃食總是一陣流行過一陣的,這幾乎取決於我媽的喜好,她是個用情不專的婦女,對食物總抱有心血來潮的狂熱,淘汰外食餐廳的速度比發現「這家不錯」的速度還來得迅猛;她更能欽點某道食材或料理,榮登當季度的常駐嘉賓,例如泰式鮮蝦冬粉煲(整個冬季)、桶裝冰淇淋(半年),以及花生芽(久遠不可考)。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慢慢跟著母親取經,記錄下一道又一道簡單又好吃的家常菜。自己煮不但能省錢、增進夫妻感情,也是蠻有成就感的。我所嚮往的生活,有個自己的小菜園,在下班後忙碌的夜晚來臨之前,做幾道簡單又健康的料理,與家人談笑風生,是幸福也是種幸運。
Thumbnail
書名: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作者: 洪愛珠 出版日期: 2021/03/26 這本書一直都在我的清單上,但始終未閱讀,直到朋友推薦,我決定來看看。 作者洪愛珠年齡與我相同,一開始閱讀覺得文字清淡,但卻越看越喜歡,她能夠把很多氣味轉化為文字,非常鮮明。彷彿親身經歷在那炊煙之中,感覺溫暖又懷舊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