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放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實在有點心累,家裡有一個國中的小孩,開始有了自已的想法,但卻又缺乏了自律,要唸他也不是,不唸也不是,我一直在思考自已的教育方式,也一直在調整自已的教育方式,必竟每個人不是天生就會當父母的,我們都在學習當父母,小孩的每個階段我們不停的在調整自已和他們溝通的方式,從何時…怎麼變成我在配合小孩了,很多事,我忘了放手,忘了讓他自已去處理,說不定,我的幫忙是多餘了,是該好好的調整自已,我想要做個有智慧的媽媽前,要學會『忍』及『眼不見為淨』
avatar-img
0會員
11內容數
露營從來不是我生活的選項,如果可以住飯店不是更好嗎? 但…沒想到每一次的露營,讓我更能體會人生的不完美,也更享受於當下不完美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孩子開始追求獨立的過程中,家長常常面臨叮嚀與放手之間的兩難。過度提醒可能破壞親子關係。家長可以開始轉換角色,成為孩子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並以信任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減少親子間的對立,促進健康的成長環境。
最近,大兒子的一些行為讓家裡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這些行為其實並不陌生,甚至我們當年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當時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當了父母後,似乎那些曾經被我們看作天真的行為,卻變成了「不可以」的象徵。孩子的叛逆,仿佛提醒著我:現在的自己,已經站在了當年父母的立場上,成了
Thumbnail
照顧孩子的當下 不要太苛責自己 沒照顧孩子的時候 努力覺察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當了父親之後,總在心裡告訴自己,要當一個和上一代不同的父親,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並給他們足夠的愛,幫孩子建立自主權和責任感,讓他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事情遠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當孩子熬夜不睡覺,愛打遊戲,不摺棉被,甚至不愛洗臉,不寫功課,我突然就淡定不了了,碎唸、指手畫腳樣樣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我跟家裡大女兒在時間管理上的習慣比較相同,在學生時期,我總是總是習慣先做完功課再玩,女兒在還沒自學前大概也是這樣 這種總是覺得要先把「正事」做完才能休息的習慣當然沒有不好,問題是:什麼時候「正事」才會做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事情會不斷出現,所以「閒下來」時,心裡還是有一種「事情未完成」的焦慮感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孩子開始追求獨立的過程中,家長常常面臨叮嚀與放手之間的兩難。過度提醒可能破壞親子關係。家長可以開始轉換角色,成為孩子的支持者,而非控制者,並以信任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減少親子間的對立,促進健康的成長環境。
最近,大兒子的一些行為讓家裡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這些行為其實並不陌生,甚至我們當年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當時以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當了父母後,似乎那些曾經被我們看作天真的行為,卻變成了「不可以」的象徵。孩子的叛逆,仿佛提醒著我:現在的自己,已經站在了當年父母的立場上,成了
Thumbnail
照顧孩子的當下 不要太苛責自己 沒照顧孩子的時候 努力覺察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當了父親之後,總在心裡告訴自己,要當一個和上一代不同的父親,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並給他們足夠的愛,幫孩子建立自主權和責任感,讓他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事情遠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當孩子熬夜不睡覺,愛打遊戲,不摺棉被,甚至不愛洗臉,不寫功課,我突然就淡定不了了,碎唸、指手畫腳樣樣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我跟家裡大女兒在時間管理上的習慣比較相同,在學生時期,我總是總是習慣先做完功課再玩,女兒在還沒自學前大概也是這樣 這種總是覺得要先把「正事」做完才能休息的習慣當然沒有不好,問題是:什麼時候「正事」才會做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事情會不斷出現,所以「閒下來」時,心裡還是有一種「事情未完成」的焦慮感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