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反思》 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推薦嗎? 對於想了解美國的川普主義或「白垃圾」等社會現象者,本書無疑是極好的入門。即使對美國不感興趣,身在台灣,我們多數人都是才德社會的贏家/輸家,自身也飽受「才德至上」的困擾,本書帶你梳理此一價值觀的脈絡,反思自己在社會中的處境。 評論 本書是《正義》作者2021年最新力作,主要圍繞近年來開始出現在主流媒體的「菁英傲慢」展開討論,也就是原文書名所言──「才德的專政」。當社會認為成功是成功者的獎賞,而失敗是失敗者所應得,我們便親手造就了新貴族的崛起,卻還誤以為「世界是平(等)的」;而「才德(Meritocracy)」與「貴族(Aristocracy)」兩字的相似性,正暗中預言了這個已經實現的未來。書中反覆提及英國社會學家麥可‧楊恩在1958年發表的反烏托邦小說: 在一個如此看重才德的社會裡被說成沒有才能……讓人難以消受。下層階級從來不曾在道德上被如此看輕。 本書前幾章先解釋了「才德制」的意義,並爬梳了舊世界(貴族社會)與近代世界(才德社會)的價值觀差異。近代社會因工業革命、中產興起、宗教沒落……等一連串歷史因由,造就了將才德放於首位的普世觀點,作者也透過基督教救贖觀的演進,解釋了才德制吸引人之處──畢竟,我們都希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獲得上帝救贖)」,這句話的反向思維即是「我成功(獲得上帝救贖)是因為我努力」,背後隱藏著「我(你)失敗是因為我(你)不努力」這樣羞辱性的暗示。 除了爬梳「才德至上」的陰暗面,作者也闡釋了美國兩黨過去半世紀的全球化政策、經濟全面金融化、勞動尊嚴的喪失……等種種社會變遷的影響,其觀察與總結可謂細膩又不失精闢;然而,與美國眾多左傾學者相似,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方往往不跳脫諸般老套結論:北歐社會福利好棒棒、中或最贏、這是個好問題讓我們再多多討論……尤其書中曾以「中國的社會流動比美國容易」當作反例,但我高度懷疑這兩者的可比性,畢竟中國的高社會流動屬於開發中國家的特性,與邁入已開發階段的美國不應齊頭式類比。 此外,若要講本書的缺點,除了若有似無的預設立場,如講到2016川普勝選多用負面描繪(民粹反撲)、對中國社會的溢美……等等,讓人不禁覺得作者本身諷刺地體現了全球化菁英情節,書中各章節也太常繞著同個主題打轉,說詞多有重複,有時顯得冗長而膩味。當然,本書也不乏創新見解,如序言提及的「大學入學抽籤制」,乍看相當荒謬且有違直覺,但在讀完第六章〈篩選機器〉的詳述後,不得不說還真有點道理。 綜觀全書,作者已經盡量使用大眾能解的語言闡釋了才德社會的幽微心理,同時也不乏對底層的關心與對同袍的呼籲;除了第五章〈成功觀〉屬於比較硬核的政治哲學討論,其他篇皆算是軟性的社科文章。即使我對書中的結論與近似幻想的理念抱持懷疑,依然認為這是本值得一讀的社會觀察佳作,尤其書中反覆出現的、關於「失敗屈辱」的引語,可謂直指人心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