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摘要:
心絲蟲預防以環境防蚊為優先處理,減少狗狗被叮咬的機會,
例如讓狗住室內,或戶外狗籠加裝蚊帳。
營養均衡,免疫良好的狗 (減少疫苗、驅蟲藥等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不容易感染心絲蟲。健康的動物本身也有自己的防禦系統可以殺死進入血液循環中的心絲蟲幼蟲,並阻止牠們繼續往器官前進以及造成傷害。什麼因素會削弱狗狗的免疫: 太常打疫苗,食用營養價值不高、有害添加物的寵物食品,心理的緊迫,壓力,防蚤及心絲蟲預防藥,以及其他用藥等因素。減少使用藥,也可以保持肝臟的健康。
會敢這樣跟大家分享是因為,一直有在追蹤這一對用心照顧寵物的夫妻(千金爸、千金媽)。他們照顧十幾隻狗,曾住在山上四年,沒用寄生蟲預防藥,他們每半年~一年去醫院PCR檢查,都沒有感染心絲蟲、艾利希體、焦蟲喔! 他們也把這個觀念跟訂購他們鮮食的客人分享,一起過無毒的生活。
去年我才跟他們聯絡,他們還是一直用這個方法在照顧寵物喔!
這是他們每天在做的事,幫十幾隻狗狗抓蟲、按摩、檢查:
http://www.murmurdnk.tw/2009/09/23/%e6%af%8f%e5%a4%a9%e9%83%bd%e8%a6%81%e5%81%9a%e7%9a%84%e4%ba%8b/?fbclid=IwAR0gSiTZh-FHWLAPouEN-1gLI8zmXd3ZlPbZjlz5FjZuivHRedKv_dmIeJo
當狗狗發展到心絲蟲的嚴重階段才治療時,死去的心絲蟲可能會從心肺中排出,阻礙血液循環,可能導致動物立即死亡。所以傳統的心絲蟲治療方法有很高的風險,必須嚴密的監控,動物必須先給予抗凝血藥物,保持安靜不要激烈運動,住院或居家限制行動觀察3-4週。有些案例則需要動手術來移除成蟲。
若不確定您收養的狗狗有沒有感染心絲蟲,請先到動物醫院抽血檢查一下,心絲蟲的檢驗應該每半年(溫熱地區)或每年做一次(較涼爽地區),即使平常有在吃預防藥的也建議檢驗。
因為幾種可能原因造成有投藥還是感染了心絲蟲:
1.沒有給予足夠的預防(劑量不足)
2.沒有定期預防
3.狗狗沒有吸收足量有效成份
4.毛孩個體對於藥物的生物代謝利用差異,及蟲蟲對藥物的敏感差異
5.對心絲蟲預防藥有抗性的心絲蟲
檢查心絲蟲的方法有三種:
1.直接顯微鏡檢
這個方式最直接的,心絲蟲幼蟲須用顯微鏡才看得到,在抽血之後,將血液滴在玻片上或做成血液抹片,放到顯微鏡下看有沒有蟲體。費用是最低的只要幾百元。但有20% 感染心絲蟲的狗,不能藉此找出幼蟲,因此並不可靠。現在大多會用檢驗套組的方式來取代。
2.檢驗套組
目前動物醫院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這一種,它的原理是檢驗母成蟲蟲體的抗原來證實感染。優點是很快,約10分鐘就能知道結果,準確率比看抹片還高。但它只能檢查出母成蟲的存在,如果剛好狗狗體內只有公蟲,或是母蟲數目太少,也會無法檢出。
費用約1000元左右。SNAP 4Dx Plus四合一快速檢測試劑,同時可以檢測出艾利希體病、萊姆病和伊文氏艾利希體。
3.PCR檢查
這個方法是獸醫抽血後,將檢體送到專業實驗室裏頭去檢驗。不論公蟲、母蟲都能檢查,就算只有一隻成蟲也能檢驗出來,是目前已知準確率最高的。價錢是最高的,約1400-1600元左右,而且必須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得到檢驗結果,可能造成治療上的延遲。
剛收養的狗狗尤其是流浪狗或收容所的狗,若檢驗完是陰性,可以吃幾次心絲蟲預防藥,將體內可能未驗出的幼蟲除完,之後確保他不要太常被蚊子叮,即可半年~一年以PCR檢驗一次。
心絲蟲預防藥並不是預防寵物不會感染心絲蟲,而是在感染心絲蟲初期殺死幼蟲。
美國獸醫學會(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指出,65%已通報的藥物不良反應以及48%的寵物死亡都是由心絲蟲預防藥引起。
若真的會擔心,建議選用心絲蟲預防藥請選用非多合一、歷史悠久、安全性高的藥物。45天投藥一次(不要每個月)
以前我最常使用的是Ivermectin害禍滅這個成分,他相對是非常安全的。
也是犬心寶Heartguard的主藥成份:他是一種廣效的殺蟲藥,也可以殺條蟲、疥蟲及蝨子等,可以用口服或注射。它不太會經過哺乳類動物的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避免物質經由血液進入腦部)
ivermectin殺死微絲蟲的速度較緩慢,受感染的狗兒的容忍度較高。同時也杜絕了母成蟲再次繁衍並縮短成蟲的壽命。
以ivermectin為主成份的預防藥有:
Heartguard,Heartgard Plus,Iverhart Plus,Iverhart Max以及Tri-Heart Plus
但牧羊犬系狗狗不適合使用此藥,請與獸醫討論使用別種藥物。
關於心絲蟲很推薦的一系列文章:
https://karenlu00.pixnet.net/blog/post/37969557
https://karenlu00.pixnet.net/blog/post/37969561?pixfrom=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