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就是沒有自己的家。在看完《下一個家在何方?》之後

2021/09/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下一個家在何方?馬修.戴斯蒙。
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房租要是能從天而降,多好。」-蘭斯頓.休斯
這是一本很厚的書(全書共454頁),開本也比一般的書大,真實記錄戴斯蒙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Milwaukee)的田野調查,關於「都市貧窮跟居住(不)正義」的訪查報告(為保護個資,出場人物皆使用化名)。
「儘管這本書的背景是密爾瓦基,但裡面的故事卻是全美國的縮影。」「本書並非小說。書中的真實事件多集中發生於二〇〇八年五月至二〇〇九年十二月。除非於註解中另有說明,否則所有事件均為作者親眼所見。」
在上個世紀經濟大蕭條期間,被驅離是件罕見的事,將房客逐出家門造成的非自願遷徙會引發眾怒;在居住成本飆升的現代,正式和非正式的驅離成為常見的事,「每年因為繳不出房租而被逐出家門的美國國民,數以百萬計。」
貧民窟的商機無限。
戴斯蒙在托賓的拖車公園住了四個月,後來昆汀和舍蓮娜成為他的房東,他住在他要調查的田野裡,寫下第一手的觀察,這些前提直到最後的「研究始末與回顧」才提到,卻使得書中的故事比真實更真實。
那些即使「願意犧牲生活品質住到很差的地方,省下的房租也沒多少」的家庭,面對脫落的門、裂開的窗戶、牆壁上有洞、天花板塌陷、水管阻塞等等,爛到幾乎不可能居住的危樓,每個月要花過半甚至七八成以上的所得來付房租(不含水電瓦斯)。
土地資本化使得「住」這件事成了一門生意,貧民窟成為房東的聚寶盆,貧窮的房客成為房東牟利的對象,條件最差的物件成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物件,貧民窟是經濟剝削的結晶。
在舊城區有三十六個出租單位的房東,每個月可以淨賺一萬美元,這些錢來自房客每年不到一萬美元的收入;開設拖車公園收租的房東,年所得是房客全職領基本工資的三十倍。就連政策也劫貧濟富,持有房屋的稅務減免支出遠超過租屋補助。
「其它地方我實在是住不起。」
當生活長期陷入居住困境,房客對於不公不義很能忍耐,租金水漲船高,屋況卻每況愈下,許多低所得者是「疲憊的將就者」,居住在「簡陋而窘迫的棲身之所」,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因為他們居住的城市中並不存在那樣的選項。
問題的根本是貧窮與平價住房的欠缺,「二〇一〇年,《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每五十名美國人,就有一人住在食物券是全家唯一收入的家庭裡。」房租飆漲,窮人租得起的房子瀕臨消失。
「二〇一三年,全美每八戶貧窮的租屋家庭,就有一戶沒辦法付清租金。」一旦房客欠租,法律的保護傘就會失效,法律不保護欠租的房客,「重點是有沒有欠,而不是為什麼欠。」只要人生不小心掉進無底洞,就幾乎沒有機會爬出來。
穩定生活是一種奢持品,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人們會緊盯著當下,忘記、也沒有餘力為未來打算,既然毫無勝算能脫離貧窮,那就「放棄治療」,貧窮的根深蒂固與殘酷兇狠,很難不讓人心灰意冷。
惡化到難以收拾的現況(幾百萬人流落街頭)把「生來理應不只如此的人給貶入貧窮」,剝削是貧窮無法根除的元兇,「要是連住得安穩都談不上,其他的事情都會像蓋在流沙上一般」,無法翻身、無法燃起向前的動力。
驅離否定了人的基本需求,但在戴斯蒙以博士生的身分研究貧窮的時候,找不到現成的資料,於是在田野調查之外,他分析十年的法庭紀錄、兩年的警局告發單、收租明細、不動產紀錄等等,並完成這本書,關於「驅離到底是個多麼嚴重的問題?」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47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