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點解香港:我哋應該一齊補嘅呢堂課》

2021/10/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新活水》9 月號 / 2019 第 13 期 封面視覺
圖|新活水網站

「文化從來都與政治相關。」

作為介紹,引用《新活水》總編輯羅融寫於序文的段落:
透過多位香港人的視角,我們一起看進港片、飲食、媒體、建設與教育等生活面向。我們也從文學切入,了解香港的本土意識如何生根、轉化,而長成屬於當前的樣子。
第二部份,我們談「香港精神」。如果香港終究無法脫離中國的治理,那麼近來支撐香港人展現出巨大、堅定又柔韌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此外,我們也透過兩位台灣年輕作家的筆,刻劃香港的不同面貌。
大概就是這樣一本雜誌。
對我來說,與其說是讀物,它更像一本紮紮實實的教科書,關於香港的時代、政治、文化與精神,還有其他好多好多。也許正如該期標題「我哋應該一齊補嘅呢堂課」,不只補了關於香港的這門課,同時從中反思。
值得注意的還有雜誌出版日期:2019 年 9 月,正是香港最風雨飄搖的夏天。即使在兩年後的今天,想起當時種種,那些憤怒和無力感依舊深刻。又,特別是剛讀完以香港為背景、跨越多個年代的犯罪推理小說《13.67》,更有感觸。
「文化從來都與政治相關」,歷史也總是近在眼前。
而本期雜誌圍繞的核心概念──「香港的生死疲勞」,著實耐人尋味。其中收錄了多位香港作家和評論家的文章與觀點,卻是以冷靜的文字細細道來,不悲憤、不怨懟,唯有理性,最多的只有字裏行間淡淡的哀愁。
這麼說來其實還滿香港人的,「務實」。新活水網站有公開部分文章網路版試閱,這裏也十分推薦大家看林夕談的新香港人精神,重新詮釋「務實」一詞體現在新香港人身上的全新意義。

從小說到現實

《13.67》作者陳浩基在後記中如此寫道:
每篇故事的年分,都是香港社會脈絡的轉捩點,那些元素或許在故事中占重要的部分,也可能僅僅只是襯托。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章,畢竟故事中的日期比我完稿的日子還要晚,我不是諾斯特拉姆斯,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不過,二〇一二至一三年間香港社會對警權的質疑日益嚴重,一三年末更是高峰,或許算是不幸言中。
書中六個章節提及的年分:1967(六七暴動)、1989(六四天安門)、1997(主權移交)、2003(七一遊行)、2013(隔年傘運),對照著雜誌來讀,好像從小說走進現實,又彷彿聽見更多香港人的嘆息。
孤陋寡聞的我也才知道篇章名〈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的涵義。

會說話的雜誌

最後想提一下雜誌的視覺調性與印刷。除了議題以外,強烈的視覺設計個人覺得也是一大看點。這個直接看圖比較快:
《新活水》9 月號 / 2019 第 13 期 目錄頁
圖|新活水網站
《新活水》9 月號 / 2019 第 13 期 內頁印刷效果
圖|雜誌翻攝
當然相對來說這樣有影響閱讀性,但讓視覺本身說話,確實讓整本雜誌顯得更有力量。後來發現這好像是《新活水》的風格,網站裏可以看到各期雜誌的預覽內容,滿有意思的。
這本雜誌現在應該不太好找了,也許可以到二手書市或獨立書店碰碰運氣,或是上新活水網站看已公開的網路版文章。那就先這樣吧,這門關於香港、但也不止是香港的課,推薦給走過路過的你。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3會員
47內容數
生活的雜七雜八、東寫西寫、貓貓,什麼什麼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