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新聞標題:美國財政部宣布季度發債計畫 政府借款需求減少
內文簡單整理如下:
「財政部宣布,未來幾個月將採取以下行動:
- 未來三個月,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債券每月發行規模減少20億美元
- 未來三個月,7年期債券每月發行減少30億美元
- 從11月開始,將新的和續發行的20年期國債發行規模減少40億美元
- 從11月開始,將新的和續發行的10年期國債發行規模減少20億美元
- 從11月開始,將新的和續發行的30年期國債發行規模減少20億美元
- 在11月和12月,將浮動利率債券的續發行規模分別減少20億美元,在1月份將2年期浮動利率債券新債發行規模減少20億美元」
目前看起來從本月份(11月)開始到2022年1月,共將減少約840億美元的發債。
這個新聞其實八九月就有出爐,只是細節到上週才明白地公布,而且比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更早一點。
那為什麼這個新聞值得提呢?
我們都知道FED將在本月份稍晚開始「減少購債」規模,聯準會還是會買債,但每個月都會遞減,直至為零,這是屬於公債市場中「需求」方的減少;而財政部發行公債,是屬於公債市場中「供給」方的減少。
原本預計供給不變,但需求下降的情況下,那麼債券價格將下跌,殖利率將上調;但在供給與需求都同等下降時,就要看哪一方的力量大。
需求一共會下降5400億美元;供給到1月減少840億美元,但如果以摩根大通預計的全年度將到8600億元,那就跟需求整年度下降差不多了。(聯準會預計七月完全停止購買債券、摩根大通預測明年供給要下降1兆美元)
那麼,債券市場的波動幅度可能會加劇。
此外,從新聞稿來看可以得知,財政部想減少的主要來自於長債,但目前債券經銷商比較積極地在探詢「短債」,如果長債發行量減少,但把額度一部份移到短債發行量,那就比較有趣了。
因為「短債利率」決定了短期資金的使用成本(好像是廢話XD)。也就是,如果基建案過了,短期利率又在低檔,那通膨可能會隨之再上揚;但如果增加短債的供給=短期利率上揚,那麼就有助於壓低物價。
小結論:
在下猜想,財政部與聯準會在針對物價上有聯手的可能,殖利率曲線可能會平坦一點(如下圖紅線),而且整條可能上移,以短率來抑制原物料炒作,控制物價平穩。
下圖一:各年期殖利率曲線。紅色為本人預估斜率,不代表實際或可能的利率;
Source:curufocus.com @iamTony製
下圖二:目前各年期公債發債量,紫框為預計、可能、或許,美國財政部想要降低的規模(為在下預估,亦不代表實際發行量)。
Source:www.macromicro.me、@iamTony製
講得好像有點拗口。簡單說就是感覺美國想拉高短期殖利率,抑制短期資金流竄,並進一步控制物價上揚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