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都需要食罪者。在看完《食罪者》之後

2021/11/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食罪者,梅根.坎皮希。
「這絕非真實的歷史,而是虛構的小說。」坎皮希在前言這麼寫到,因為書中有些人物的設定已經超越「類似歷史人物」,幾乎就是歷史人物本人。
有六個皇后的老國王,兩個女兒先後繼任為女王,再加上新教和舊教的爭鬥,稍微知道歐洲歷史的人都明白,這是英國亨利八世之後的時代,即使故事中的女王不叫伊莉莎白,而是「貝特尼女王」。
「食罪者會在死者的棺木旁吃掉一塊麵包,象徵性地解脫其罪過。」若這起源是歷史資料記載的信仰儀式,小說裡的食罪者吃的要更豐盛許多。
「卸下你的負擔吧。」
以「除罪」的用途來說,食罪者的存在就像是贖罪券,「食罪者吃了這些食物,我們身上的罪就變成他的罪」,經過食罪的儀式,死者就會直接上天堂,沒有一點罪過會讓他遭受審判。
背負眾人之罪的食罪者成為一個詛咒,沒有人可以看她,沒有人可以碰她,沒有人可以跟她說話,每個人在死前死後都需要她,「城裡不能沒有食罪者」,「食罪者不可玷汙造物主的殿堂」,各種矛盾都在食罪者身上。
脖子上的頸圈和舌頭上的刺青是食罪者的標記,食罪者總是女性,「畢竟第一個吃下罪的人也是女性」。玫.歐文斯(原姓戴孚瑞)因為偷麵包被抓進監獄(偷竊的罪食是烤鴿子),在一週後被宣判成為食罪者。
當吃飯是工作,每天都要食罪的食罪者不會再挨餓,可是那些食物都是別人的罪。
「鹽巴代表驕傲,鮮奶油代表忌妒,韭蔥代表略掉實情的謊言,大蒜代表吝嗇,麵包代表我們生來就有的原罪。」這些基本罪食是給沒能聽罪就去世的人,就算是剛出生就死亡的嬰兒,棺木上也會有一塊小小的麵包。
為了解脫罪。
食罪者去將死之人的身邊聽罪,即使聽罪時沒有其他人在場,罪食總要有人負責準備,而且喪禮的時候,罪食就擺在棺木上,條列式地寫出死者這輩子的罪行,「一樣罪接著一樣罪,她領我回顧她的人生。」
雖然沒有誠實認罪的代價,是死後靈魂無止無盡地受苦受難,「人們都是用自己選擇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罪」,總是有理由可以辯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再多的驕傲都無法遮掩垂死的恐懼,有食罪者背負所有的罪,將死之人還是會感到害怕。
使用巫術的罪食是石榴,各種謀殺的罪食是各種動物的心,這些都記錄在食罪者的工作手冊-《彙編:大小不一各式罪過及其罪食》,同時也是公開的秘密,畢竟總是會有人知道罪食代表什麼意思,於是罪狀就傳開。
死前聽罪、死後食罪,這樣看似簡單的流程卻有能讓有心之人插手的漏洞,當棺木上出現不曾被提到的罪食,會知道真相的只有食罪者:有人把罪嫁禍於人。
「汝身之罪成為吾身之罪,緘默一生,背負入土。請說。」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47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