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於巴爾幹半島的李小龍-功夫巨星成和平的精神象徵

2021/12/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Mosta市,有一尊李小龍銅像,而且作用還不單純只是紀念這位巨星而已。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在南斯拉夫統治時期,於1973年12月1日,上映為李小龍帶來全球知名度的《龍爭虎鬥》,雖是如此,其實透過盜版錄影帶的流傳,李小龍早在這個地區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南斯拉夫也不例外,有許多人熱衷這個東方武術大師的作品,歷經三次波士尼亞戰爭,波士尼亞穆斯林、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彼此水火不容,Mosta也不能倖免,發生眾多暴力事件。

克羅埃西亞人佔領西部,波士尼亞人佔領東部,1994年衝突結束後,這個城市有2000多人死亡,隨之而來的是許多和平運動,一群年輕人發起Mosta城市運動,李小龍銅像就是計畫一環。

因為不論波士尼亞穆斯林、克羅埃西亞人或塞爾維亞人,李小龍都在這些族群中深受歡迎,其實他們想過很多人物,包括甘地,但李小龍認同度最高。

李小龍不只是在螢幕上拳打腳踢帥氣,而是截拳道包容東西方武術文化,BBC曾在當地做過民調,李小龍是唯一受到各民族擁戴的人物,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比如二戰老兵們。

當地的退伍軍人協會SUBNOR代表就強烈抗議,認為許多抗戰紀念碑被摧毀,修復這些紀念碑比立個李小龍雕像還重要,而且李小龍並不適合,因為他不曾為這個國家而戰。

這理由沒被接受,因為李小龍不但是三個民族一致認同的人物,而且武術觀念也代表一種團結,李小龍電影傳達的都是,暴力永遠是解決事情最後的手段,也符合這個城市想要的,而且這個地區的人民,戰爭時是為不同的目的而戰,國家這個概念不能全部概括進去。

於是在募資4000英鎊的資金後,由克羅埃西亞藝術家Ivan Fijolic操刀,造型是經典的赤裸上身,手持雙節棍的姿勢,在2005年11月26日揭幕,比香港那尊還早一天。

雖然李小龍認同度高,但還是扯上了一點政治色彩,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的陣營對於這個姿勢認為太過挑釁,甚至刁難地問:「要讓它朝東(穆斯林)還朝西(天主教)?」,主辦者巧妙回答:「讓它朝北。」

可是揭幕隔天,就發現的雕像被破壞,從現場散亂一地的酒瓶來看,是一群青年酒醉後的行為,修復後從原本的西班牙廣場轉移到Kragujevac公園後就沒遭受過破壞。

美國記者Alexander Zaitchik評論說,建立一個包容的文明社會似乎沒這麼難,在一個不常替人物立像的城市,有著波士尼亞穆斯林、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三個不同的族群,然後有中國和德國大使出席揭幕典禮,而雕像本人是一個美國移民。在這個至今仍存在分歧的城市,只有李小龍可以讓他們認同所謂的團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58內容數
尋找關於李小龍的話題,挑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李小龍題材撰寫,純粹主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