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府創業基地 (https://startup.taipei/index.php?action=space&cid=68&p=1)
台北市設立的創新基地之分佈區域與聚焦類型
也因著好奇,所以我試著從
台北市創新創業戰研中心官網頁面與網路上公開的資料,將目前已開始運營中與未來預計開幕的新創基地按行政區分類,並加入現在各行政區內的園區,製作了以下表格:
(中正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信義區,大安區)
由上表可以看出每個創新基地都因應著地區的需求、在地資源盤整後的優劣勢以及其特色脈絡等各有特色,由上表能看出目前在萬華區創新基地規劃是有著社會福利與社區傾向的,另外文山區是缺乏創新基地,大安區或許是因為商辦居多所以也沒有創新基地的設立,而內湖區與南港區則是最多創新基地。
而若按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上來看,食的創新最是相當適合在南萬華這裡獨創出特色的。
我想著:如果南萬華,有一個創新基地,那麼會是有什麼特色的呢?
此篇先從快食尚基地簡略說明我的想法,後續文章也將一一就各項目細節另行撰文說明。
快食尚基地 Fresh Fast Fashion Food Fab
自古民以食為天,而在台北西南角,新店溪沿岸這一帶,有著供應大台北區飲食的四大胃袋:
第一果菜批發市場、
台北魚市場、
環南市場、
家禽批發市場,市場周邊是食材加工廊帶,就像是胃袋的消化代謝功能般地每日處理著食材,批發屬性是大流量的生鮮蔬果畜肉等地買賣與流動,也是這裡最大的特色。屬於武市的生猛風格。
我對這裡傳統批發市場 (Wholesale Traditional Market)生態很像一個字:
"超",超字分開後為
走、刀、口三個字,而這恰恰就是批發市場風格。
>
走, Transpotation & Package
>
刀, Design & Planning
>
口, Taste & Knowledge
由市場走刀口展開來的快食尚基地,其潛能與爆發力應能如食物界的Zara一樣,能快速掌握餐飲界的潮流與脈象,並有本事快速地做出調整與回應,達成消費者的喜好在線上和線下建立一個
食物實驗場。
而又以在台北市西南隅內的在地規模上實施,測試與創新,並為產品和服務創建開放市場的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等,不但能建立起一個食材食品食物知識網絡,更可共享用於構建新的生產性和可持續性城市生活原型(Prototype)的工具和最佳實踐。
關於食,有很多可以作的創新項目,例如:
(食)企劃の創新:
食材加工能轉換為強大創新的能量-台北都會區前店後廠,在南萬華這裡就像後廠一樣。每日食材的加工處理客製化(例如:大腸頭因應客戶需求挑選厚度與各商家所需的長度、辦桌宴席的蔬果雕花等),供應給各式各樣餐廳、餐館與小吃店,具備強而有力的供應能力(設計力)。用擬誠品的超強企劃力,百花齊放式的運用產出花樣百出的異國異式料理(作泡菜發酵實驗,作果醬口感實驗)等。
(食)機器の創新:
食材加工機器、食材處理工具....等等。
(食)材處理剩餘/末端の創新:
有機菜葉處理、畜肉廢棄物處理、廚餘回收處理、市場末端廢棄物機械設備、市場廢棄物管理制度創新....等等。
(食)冷鏈の創新:
冷凍冷藏冰庫櫃創新、冷鏈科技AI....等等。
(食)商業の創新:
食的理念倡議與實作練兵場(例如:
銀髮廚房、概念店鋪、實驗性食品組合、自己動手作晚餐店鋪、飲食續食剩食環保理念創新、
享食台灣、
享食冰箱....等等。
或可邀請
好食好事加速器進駐基地,或直接在地成立食加速器。
(食)物流の創新:
物流速度、物流跨域 、物流聯網....等等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這個領域的應用空間非常大。。
(食)市場の創新:
都市與鄉村鏈結點
、未來當小農生產走向工業化、可複製、可規模化的生產,如何在農業產業鏈上尋找機會?如果能找到產業鏈上的1個或多個節點,動用資本產生快速的規模擴張,那麼這些節點上的機會是最大的。在地食材
、在地農業
、文化潮流....等等。
農業新創,野菜,科技的創新,舉辦食創競賽,精打細算代買達人團(團購與社群同好),不再走折扣與低價路線(價位低廉),代買與加工成為一新平台(可以是網站或者更新鮮的Line官方等方式),好比代買達人團。
食是未來越來越重要的主軸。期待在食物界裡
新的精緻品牌、
新的消費體驗、
新的創新趨勢,如早期環南市場的起源一般,蓬勃發跡於在這台北西南邊陲的南萬華區。
(更多關於:
環南市場的歷史&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