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當我們試圖改變。在看完《如何改變一個人》之後

2021/12/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何改變一個人,約拿・博格。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改變很難,尤其當你想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改變人們的心意,讓歹徒投降、讓孩子多吃蔬菜、讓客戶出錢投資、讓選民投票支持,直覺做法是堅持到底,一再說服,然而不適合的方式「往往只會激起人們的防禦心理」。
這本書要談的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動改變:成為催化劑,「藉由移除障礙與降低門檻,讓人們改變看法,並願意行動。」
為了改變別人,我們直覺地拼命去推、竭盡所能地踩油門,忽略更實際有效的方法:「找出是什麼事妨礙與阻擋著改變」,可能是卡在輪胎前面的石頭,或是被拉起來的手煞車。
減少(REDUCE)障礙的過程會遇到五個關鍵:抗拒心理(Reactance)、敝帚自珍效應(Endowment)、距離(Distance)、不確定性(Uncertainty)、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
抗拒心理。
人們在被逼迫的時候會反抗,抗拒心理「保護自己不被人左右」、掌握主導權,因此說「別做某件事」,會讓人們更想那麼做;即使那是任何人都知道非常愚蠢的事情,像是吃掉洗衣膠囊。
催化劑要留下決定空間,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引導對方的路徑,而不是直接發表結論;透過「提供選單」、「循循善誘」、「突顯差距」、「從理解著手」的方式,讓人們抵達你希望他們去的地方。
敝帚自珍效應。
「新的東西比較好,人們還是抓住舊的不放。」人很容易過度重視屬於自己的事物,包括擁有的物品、已經在做的事情。付出成本和收到效益有時間差,潛在獲益要達到潛在損失的2.6倍左右,人們才願意採取行動。
不夠好但可以用的東西會留在原地,普通的表現帶來得過且過。催化劑要「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破釜沉舟」,理解人們的需求和價值觀,判斷改變被視為獲益或損失。
距離。
說服最麻煩的是造成反效果,「給予人們正確資訊,使他們更可能相信相反的事。」訊息離接受區越遠(落在拒絕區),就越不可能被聽進去。即使是看起來客觀的「事實」,人們也會受立場和成見影響。
縮短距離不是等對方自己走過來,催化劑要「找出有爭取空間的中間派」、「從小忙問起」、「改變場上位置,找出共通點」,將意見沒有分歧的部分當作基礎,讓無法商量的議題有轉圜的餘地。
不確定性。
「在人們心中,不確定的事會貶值」,甚至比某些確定的負面結果更糟。面對好的結果、或是壞的結果,人們可以決定相對應的下一步該怎麼做;當一切不確定,那就先等等、再看看、之後再說(然後就沒有之後)。
太困難的事情人們不會去做,催化劑要採取「運用免費增值」、「降低前期成本」、「讓人們有機會認識你」、「後悔也沒關係」的策略,找到問題的癥結,讓嘗試變得容易。
佐證。
「試著改變人們的心意,有點像是努力抬起翹翹板的另一頭」,人們對於高度投入的議題,擁有自己強烈的判斷,「你需要放上多少重量、多少證據,要看你試著舉起的東西有多重。」
催化劑要考慮「哪些證據提供者的影響力最大」、「提出的時機」、「如何分配資源」;至於實際該怎麼執行,要看你想改變的對象是誰,以及對他們而言,什麼樣的證明擁有足夠的份量。
如何改變一個人。
你要真正改變一件事,先得了解它;你要真正改變一個人,先得了解他。「最重要的改變要素其實是了解受眾」,找出阻撓改變的關鍵障礙和門檻,想辦法加以解決,把石頭搬開,或是放開手煞車。
改變不會在彈指之間完成,比較像是形成大峽谷的過程,水滴在數百萬年間匯集成為科羅拉多河。找出問題的源頭,了解是什麼事讓人不肯改變、是什麼事讓人願意改變,「催化劑就能提高改變發生的可能性。」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47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