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環|泡泡上的彩虹

牛頓環|泡泡上的彩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小時候一定玩過吹泡泡,除了相比較誰吹的泡泡比較大、飛得高、跑得遠,甚至是最晚破掉,在泡泡群中追逐、抓取,這都是兒時回憶中不可抹滅的一環。

應該有許多人曾經看過泡泡外表上那經過陽光照射的七彩流蘇,就像是天上的彩虹般,光彩斑斕,更會隨著時間流逝產生韻律般的斑紋,或旋轉,或流動,恰似有生命般的展現活力。

最終,才隨著泡泡破滅,消失的無影無蹤。

試曾想過,這泡泡上的彩虹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牛頓很早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了!而且還有個名字,就叫「牛頓環」

其中原理也十分簡單,就是光線透過折射兩次,所產生的成像,由於太陽光線的波長不同因此二次折射之後,可見光的色譜就展開在了泡泡表面,也形成了我們見到的彩虹。

牛頓環的運用常使用在鏡頭對焦的準心確認,使用兩片一凹凸、焦距一樣的鏡片,重疊在一起稍施壓力,可以觀察其中牛頓環的成像是否為一個完整的圓形,藉此來確認兩個鏡片焦距準心是否一樣,是一種快速方便的檢驗模式。

當然,泡泡上的彩虹與天上彩虹系出同源;唯一不同的差異在於,天上的彩虹是經過兩次折射、一次反射而成,若是二次反射之後則是會出現第二道彩虹,稱作「霓」,恰恰顏色排列跟彩虹相反(紫-紅),就像鏡射一般。

下次見到這自然界的魔術,除了驚嘆之虞,別忘了牛頓的貢獻!

「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我們下次見。

avatar-img
可藍的沙龍
5會員
33內容數
生活周遭的科學原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