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四樓的天堂》之前,就已被一友人告知,看畢第一集他已棄劇,原因簡單:太慢。米粒對著主題極有興趣,加上是喜愛的演員,仍然開始欣賞這部作品,並且也完整觀畢。 是的,這是個慢條斯理的作品,需要近乎完全靜下心才能消化的作品,它捨棄了提供吃速食的快感,也不添加鮮明的感官刺激,而是回歸到人的原始,有的,是那慢慢滲透至心,從一個點渲染到面的感受,欣賞這部影集,必須靜下心,或許收穫更大。 首先,一開始滿難適應充滿(看似)衝突元素的集合:推拿vs.塗鴉;劇場vs.山中vs.街頭;搖滾樂vs.(鋼&大提)琴音等,還外加抗爭活動、黑道背景、都更議題,實在搞不懂這些不相關的,甚至衝突的元素,為何要被一同放入?也看不出其中的關聯。但直覺總是會帶自己去尋找其中的共通點,那就是身、心。 每個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在不同地方排解情緒、以自以為可行的方式「療癒」著自己 老實說,起初看前兩集時,也未被演員的演出所說服,或許是因爲劇中充滿了許多「對話」,不管事透過言語的、肢體的、旋律的,整體感覺放了過多的哲學,讓人有在觀賞紀錄片/訪談/教學影片(?!)的錯覺。直到劇中每一個熬煮過後的情緒被釋放,身為觀眾的才突然體認原來自己已落淚,是很深的感觸,也不知是受故事/演員/攝影所感動?還是一不小心就出現的情感投射? 本劇名聽起來樂觀又療癒,實際則是放入很悲傷的故事,感受著每個角色的「痛」,這些痛總是積累了許久,有些說不出口也有些被擱置了許久,更有些是不願面對的,之所以感受到「痛」,是因為故事引發了一個問題: 有痛覺vs.無知覺,哪個更難受? 此外這個故事也帶到了「新型」關係的樣貌,米粒非常喜愛裡面不同角色間的關係塑造。法律及血緣定義了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關係,但看看現代社會發展下的產物,或是說,現代社會已允許探索的關係,倆人的關係再也無法單憑既有的定義去描述。何謂朋友?情人?家人?伴侶?炮友?那些忘年的?性別之外的? 其實,人性的錯綜複雜,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了多樣性 是好或壞?或許透過不同關係探索出自己的價值,便是值得慶幸的了吧? 演員整體:⭐ ⭐ ⭐ ⭐ ☆ 劇情故事:⭐ ⭐ ⭐ ☆ ☆ 氣氛畫面:⭐ ⭐ ⭐ ⭐ ☆ 百看意願:⭐ ⭐ ☆ ☆ ☆ 推薦指數:⭐ ⭐ ⭐ ☆ ☆ Photo by Kristina Tripkovic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