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下ECB(歐洲央行)是不是轉鷹了?
春節收假前新聞報導ECB意外轉鷹。除了英國率先升息、美國也已箭在弦上,若ECB加入收資金行列,那市場震盪在所難免。
(先叉開話題,再前一週的新聞說FED每次開會都要升息,在下找不到證據。只有看到FED說每次開會都不排除討論升息。這樣很難說很鷹。所以當新聞說ECB也轉鷹了,那我們一定要「特別留意」)
以下是2022.02.07新聞節錄: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報導指出,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不再排除今年升息的可能性,使歐洲央行向全球央行的政策緊縮立場靠攏。拉加德在上週四歐洲央行會後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意外偏鷹,提到了最近高於預期並創新高的通膨數據,與維持通膨將放緩這個觀點不變的央行政策聲明形成鮮明對比。
學過經濟學都知道,央行最常用的武器叫道德勸說。只要嘴巴喊有用,實質上要不要做動作可以之後再談。由於美國狀況沒什麼問題,只是文章我寫了一半,所以我就補充聊一下歐元區,聊一下市場資金面是否仍可能偏緊。
歐元區整體概況:
- GDP:
歐元區去年Q4年增率為4.6%,與美國的6.9%相比看似遜色,但別忘了歐元區本身的複合成長率就遠輸給美國,所以比較起來這個數值算不錯的;
全球七大工業國有三個國家落在歐元區,其實代表歐元區也是重要的。而下圖雖然看起來數值有一點微幅下彎,跟2020年11月相比的年增率約是-1%,合起來看雖然不算高分,但也算是及格以上啦。
總體來說持續穩定下降,而且還比2019疫情前更低,是好消息了。不過,當然還有一些可以聊的,下一節我們深入一點點談。
截至1月數值仍在5.1%,看似有點偏高,但實際上可能不是如此,一樣,我們下一節來聊。
細部來看:
- GDP
保持正增長是好消息,而且最大貢獻是私部門消費支出上升,即便去年不斷爆發確診人數,但仍表現出歐元區復甦有力的證據;不過小缺點是……去年第三季企業投資這一環是扣分項。也就是說即便歐元區的總分(GDP)上升,企業對内得投資動能仍需增強,如此後才能形成消費–>企業獲利–>投資–>就業提升–>消費的正向循環;
法、德、義個別失業率為7.4%、3.2%、9%,但希臘與西班牙都維持在13.3%左右的失業率,個別國家表現兩極化,而且趨於明顯;
總體物價5%看似高,但各國差異也是極大,地圖偏東歐的小國最高12%,經濟老強權有低於平均值的法國3.4%與義大利、高於平均的德國的5.7%(荷蘭西班牙都是)。
這邊要解釋成
A。各國物價傳導不一致,義法二國消費者追價能力不足、
B。影響物價最大的兩項為能源與交通(下圖紅框),在冬季過後或俄烏事件緩解的話,能源壓力應該就會有機會減少,再者,聖誕行情已過,理論上消費欲望將會慢慢下降(即使要補庫存),那麼歐元區各國今年還能維持多高物價?
簡單結論:
雖說新聞認為ECB暗示明年或不排除升息,但比較能肯定的是目前的資產購買計劃到期之後仍會續做;再者,升息與否由基本面來看其實有點過早定論,畢竟義大利與法國的數據只能算差強人意,(法國就業要再成長有限、若油價跌太多甚至可能導致今年物價貼近低成長甚至0成長,而不是通膨),故今年整體而言要維持寬鬆政策不變的機率仍是較高,除非能夠明顯看到義法兩國基本面「穩答答」。
而定論「穩答答」還需要時間,以目前來說最少也要半年再看,故不用過於擔心今年上半年的全球資金面」。畢竟半年之後還會發生什麼事情,也很難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