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全部都是馬斯克以及特斯拉團隊所說的,如果是我說的我會加上J 觀點,一樣分為五個重點,咱們開始吧: 2021 年關鍵數字 馬斯克說2021年把累計虧損和淨利相加之後,今年特斯拉才是轉正的一年,在他眼中,也是轉變性的一年,transformative year. 今年是特斯拉真正成為一間公司的一年。 Out accumulative profitability since company inception became positive, which I think makes us a real company at this point 特斯拉是2003 年成立的,到2021 年已經過了18 年了。毛利的部份高於業界水準來到 14%, 交車數輛這個之前有講過是87%,幾乎接近90%。 【J 觀點】從一個願景,一台prototype 原型車,到橫跨美洲、亞洲、歐洲的數個車廠以及電池場,帶領大家走上電動車之路,到成為一間營利的公司整個走了18 年,在十八年的這個當下,全世界受到缺貨之苦,他們則是出貨量創新高、毛利創新高。產品創新、經營得法,但是你若去看看馬斯克賺就知道這中間有太多次要破產的時刻。 你願意為了一個願景這樣撐18 年嗎? 想當初把一堆電池組裝再一起提供給車子動力這件事情不但蠢,還真的燒了好幾台車子,最後特斯拉想出一個方法,直接把測試場拉到當地消防隊的後方,這樣起火就可以馬上撲滅。 2022 年的展望 The fundamental focus of Tesla for 2022 is scaling output 這一句沒有聽到,分析師、讀者、媒體就等於沒有聽到重點。特斯拉2022年的全部重點就是衝刺交車數量。也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會不想推出新車。 馬斯克說,就算推出新車,整體的銷量也不會增加。因為在整個2021年的供應鏈瓶頸當中,他們能夠創新高所靠的就是更換晶片、重新寫code ,這都很花力氣與資源,如果要推新車,勢必要分散必要的資源(比方說改寫程式) ,勢必會拖累其他車款的產出。 Scaling output : 展望2022年,即使只生產既有車款,供應鏈瓶頸仍將繼續,不只是晶片,馬斯克說還有很多其他東西都是瓶頸,但是儘管如此,出貨數字還是會高於50% , 馬斯克說今年的產量是說 comfortably above 50%。去年是加州、上海全力衝刺,今年預計會有柏林和德州奧斯丁工廠加入生產,你說產量全年會成長多少? 55% ? 87% ? 120% ? 不知 (看晶片) 關於自駕 講到FSD 的面市時間,馬斯克說: 『我自己的預估是今年』。沒錯,這是他的預估,你要知道馬斯克的時間度量和大家是蠻不同的,SPACE X 是在2000 年他還在PAYPAL 時代就開始構思的專案。二十年過去,最近還聽他說再不加緊開發就要破產了。 【J 觀點】 FSD 全名是Full self-driving ,指的是點對點,從你的停車場上車到公司停車場下車,中間不只高速公路還有大街小巷,以及level 3 (take eye off the road, hands off the wheel),基本上FSD 的成功可以說就是破解人腦的奧秘了,能夠判讀前面這輛資源回收車等一下會靠邊去撿字紙,能夠判斷旁邊那個玩球的小男生的有極高的機率球會掉到馬路上,然後他會衝出來撿,這台瑪莎拉蒂等一下綠燈會先衝出去,這些都是對於人類行為的理解。 要能夠做到對街道上人們行為的通盤理解並不容易,但是千萬別就這樣忽略了特斯拉在FSD 上面的進展,特隨著每一次的軟體更新,自動駕駛都能有感進步,人為介入(human intervention) 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最終的問題是,如果特斯拉FSD 已經夠好,就算在LEVEL 2 (eyes on the road and hands on the wheel) 你還是會買單,就公司經營的營收而言,這一塊就很可觀了。 馬斯克又說robotaxi 的財務試算是nutty good。robotaxi 就是無人計程車,nutty good 就是跟bloody good 是一樣意思,就是好到靠爸的意思。 【J 觀點】 台北坐公車到新店只要25元,做UBER 大概要250 元,這250元包含由前、車子的折舊,還有最重要,給司機的費用還是占大宗大概60%,那我們反算一下,如果把工資從車資中扣掉,大概就只要100 元。車計程車從250變成100元,很有吸引力呀。而電動車的折舊費低,也不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保險費因為有數據可參考,所有的這些雜支都會比現在的uber 油車來的更低。 這樣整個運輸成本還可以更低,降到100 元以下一趟,這不得了,不用人擠人,染疫風險又低,無人計程車真的在台灣上市應該其他的運輸業都不用做了。 機器人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要先講一下,媒體不知道是為了衝流量還是沒有空聽完電話會議,標題說特斯拉接下來要轉作機器人? 真的誤會大了。機器人是product development 項目,這是研發項目,不是量產項目。2022 年特斯拉主軸是全力衝刺交車數量。或許機器人會有產品發表會,但那個就是研發,還沒有進入量產。 所以馬斯克說2022年作重要的產品研發是Optimus(特斯拉機器人的稱呼) ,他除了講這一句之外,接著就談到他的人類史觀,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機器人,他是這樣說的: If you think about the economy,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y is labor. Capital equipment is distilled labor. So what happens if you don’t have a labor shortage ? 甚麼意思,人類經濟運行的基礎是勞力,機器設備也是勞力的累積(工人先組裝一台工具機,工具機才去製造其他產品),所以馬斯克說,如果人類不再有勞動力短缺這件事情呢? 從人類的經濟發展來看事情,真的很高層,但請吃瓜群眾(我們)不要把這個機器人放到財務預估或是股票購買思維裡面。 特斯拉如何孕育創新 這一段是電話會議中最有內容的一塊,有投資人問馬斯克說,你們是怎麼培養創新的想法,是有研發中心或是孵化器 incubator 還是怎麼樣,馬斯克說我們沒有那種那種東西。 後來他的團隊講的一段話真的很棒,反映出他們的基本信仰,他們說We develop the things that go into the product. 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量產而研發,有點像是郭董所講的東西出了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那個味道。簡單說,prototype is easy , production is hard. 所有的創新,都已能不能量產做考量。 他們後來有講到,在特斯拉的辦公室就在產線的上面,可以直接看到產線的狀況,他們不會讓做計劃的人離開產線太遠,做出一堆不能量產的規劃。他們不是好幾個部門,而是one fucking guild that make the product. 給科技業也甚麼啟示? 科技業本身的產品都已經摸了二三十年了,研發單位與生產單位分開那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情。但是對於新產品而言,例如群眾募資的項目,常常聽到產品原型以但是開發出來了,但是東西量產的過程出了一堆問題,最後不了了之。問題就是規劃與生產沒有合一。 結論: 其實財報沒有甚麼結論,我聽完的感覺是他們真的很強,在工程與產品以及量產方面真的是無人能敵,那馬斯克在人類文明上面扮演的角色包含電動車、機器人 還有Space x 的航天任務等等,都是以足改變人類文明軌跡的重大專案,回過頭來,就市論市,以一間公司的營收與淨利的成長性而論,2022 年我覺得毫無疑問又會是Tesla 產量、營收、毛利飆升的一年。 摘錄幾個重點,分享給讀者,感謝你的閱讀。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