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如萱 我們不賣馬告 前幾天,有一位小姐突然跑來跟湯先生說有沒有馬告?她想要買。湯先生指了指我們整理好放在木盆裡、隨時要拿來做料理用的新鮮馬告,簡明扼要地說:「我們不賣馬告!」她愣了一下,隨即掉頭離去。望著她快速離去的背影,我們對於沒能進一步跟她說明,有些無奈。 我們不販售馬告的原因,是以下兩點,望周知: 1.湯仚使用的馬告是湯先生自己到野外取回來、為數不多、用在湯仚季節限定料理中的新鮮食材。 2.馬告因為取得不易,市場售價高。要如何在顧客感受/理解、野外摘取的勞力成本、市場價格三者間訂出一個合理的價錢,是個不好立刻回答的問題。(馬告市場的相關討論,在〈真假馬告怎麼分?黑胡椒混充馬告,品質價格混亂〉一文中,有更詳細的討論) 我們對馬告的理解 在網路上搜尋馬告,主要的答案有兩大方向:一是教科書式的資料謄錄,二是與原住民意象做結合。 教科書式的描述,告訴我們馬告為樟科木薑子屬的植物,並說明其植物特徵、科學研究應用、俗民醫療應用等。在我們的理解中,馬告跟山麻黃、羅式鹽膚木等植物為常見的先驅物種,除非刻意栽植,不然多是零散生長,東一棵西一棵。先驅物種多數生長快速,壽命也較短,壽命約10~20年。馬告在初春時開始開花,最早在2月初就可以看到零散的花開,主要的採收期在5~8月。馬告身形細瘦,高度約1米到3米,分雄樹跟雌樹。無論雄樹或雌樹都會開花,遠看很像,近看不一樣。因為只有雌樹開花後會結果,所以我們這回連同馬告一起採回來的,便是雌樹的花。如果之後湯先生去野外採集有發現雄樹的花,會再拍照回來跟大家分享。 馬告的雌花(攝影:廖如萱) 由於馬告多與原住民意象做連結,在《療癒之島:在60種森林香氣裡,聞見台灣的力量》一書中,甚至以「反璞歸真的氣味」來形容馬告「檸檬雪酪般清甜」的香氣(溫佑君,2021,頁140),也就不難理解在有原住民觀光區,馬告料理為何會成為主打特色。 日月潭周遭邵族、布農族朋友曾與我們分享使用馬告的方式——將新鮮的馬告果實採收下來後,以醬油及米酒醃製起來,作為豬雞魚這些肉類的沾醬使用。我們在料理實驗的過程中,覺得剛採回來鮮綠的馬告果實最夠味。所以,本季前菜在修正微調後,以新鮮馬告與在地的新鮮香菇搭配,推出了「馬告香菇」這道料理。 湯先生從野外取回來的馬告(攝影:廖如萱) 湯先生正在把馬告從樹枝上取下來(攝影:廖如萱) 馬告取得的過程,粒粒皆辛苦。用布袋裝了含有枝葉果的馬告回來,整理完後只有少少一些(攝影:廖如萱) 馬告季節剛開始取的馬告較為嬌嫩(攝影:廖如萱) 馬告季節快結束時的馬告顏色較深且較硬(攝影:廖如萱) 我們賣馬告香菇 基本款的馬告香菇(攝影:廖如萱) 湯仚的「馬告香菇」吃起來到底是什麼感覺呢?我們來聽聽屏東蘇小姐的分享: 吃第一口會覺得是放了辣椒的辛香,但是又不像。再嚼會知道是香茅的辛,再來有檸檬的微酸,後面是主角香菇的厚實香氣。湯先生的料理都很平衡,每個食材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又不會互相搶戲。 ——屏東 蘇小姐 迫不及待想自己做做看嗎?快來看看湯先生分享的製作過程吧! ▞ 製作方式 ▚ 1.新鮮的香菇去除黑頭後清洗。 2.滾水下鍋川燙後起鍋。(湯仚小秘技:滾水中要加入少許的鹽巴,香菇才不會黑掉) 3.新鮮馬告、香菜、蒜頭(茹素者可不加蒜頭)切碎後放入容器內,加香油、醬油、胡椒、芝麻,並將川燙好的香菇加入攪拌,拌勻後即可裝盤上桌。 #湯仚 #湯屳 #日月潭 #伊達紹 #伊達邵 #種籽餐廳 #在地料理 #茶泡飯 #日月潭紅茶 #時令料理 #友善素食 #獨食 #好好吃飯 #選擇障礙的最佳選擇 #展現正統廚師實力的直球對決 #準網紅名店 #馬告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文化街109號(近伊達邵碼頭) 🌱電話:0929-883355 🌱湯仚臉書粉專